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7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位同事!

    当前,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长为26国参与、在5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经济总量接近30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区域组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

    回首来路,尽管乱云飞渡,我们践行“上海精神”而取得成功的表现。展望未来,世界动荡变革,我们仍须遵循“上海精神”,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更好发挥组织功能。 

    一是坚持求同存异。志同道合是力量、是优势,求同存异是胸怀、是智慧。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都是朋友和伙伴,要尊重彼此差异,保持战略沟通,凝聚集体共识,加强团结协作,把合作盘子做大,把各国禀赋用好,把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的责任共同扛在肩上。 

    二是坚持互利共赢。深化发展战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增强地区发展动能、增进人民福祉。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各成员国经济互补优势,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在彼此成就、共创未来中共同迈向现代化。 

    三是坚持开放包容。亚欧大陆孕育了古老文明,引领过东西交融,推动着人类进步。各国人民自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要在人文交流中相知相亲,在经济合作中鼎力支持,携手打造立己达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明百花园。 

    四是坚持公平正义。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和霸凌行径。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五是坚持务实高效。持续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改革,加强资源投入和能力建设,让组织机制更完善、决策更科学、行动更高效。尽快启用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和禁毒中心,尽快建成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为成员国安全和经济合作提供更有力支撑。 

    (摘编自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共同体”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次系统阐述了“共同体”的概念,他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网,而共同体正是这些关系中的人们所形成的集合体。滕尼斯将共同体细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以及精神共同体,这一分类为我们理解共同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视角。共同体的形成,不仅依赖于成员间的物理联系,更在于共享的信念与价值观的确立,这些精神纽带是共同体凝聚力的核心。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传统世界主义的一次深刻超越。这一理念摒弃了以个别国家为中心、追求特殊利益的旧有模式,倡导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它超越了民族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展现了一种包容性更强、更加公正合理的新世界主义视野。在这一理念下,各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共享发展机遇。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他认为,有效的交往应建立在互为主体的基础上,避免主客二分,消除对他者的偏见与污名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国家间的交往应遵循这一原则,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促进心与心的联通,实现“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深层次合作。这种交往模式体现了“主体间性”和“交往性”的原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现代诠释。它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和合”思想,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这一理念强调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与共同发展,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追求。 

    (摘编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视野下的新范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坚持“求同存异”原则要求成员国首先要尊重彼此差异、保持战略沟通,以此为前提凝聚集体共识、加强团结协作。 B、为提升行动效率,上海合作组织拟建设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和禁毒中心,体现出务实高效的特点。 C、“上海精神”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超越,前者在区域实践中更注重机制建设,后者则侧重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 D、材料一中“求同存异”等五个合作原则的功能,可以表示为:

    原则

    功能

    求同存异

    为合作奠定基础

    开放包容

    为合作创造空间

    互利共赢

    为合作锚定目标

    公平正义

    为合作确立准则

    务实高效

    将合作转化为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合作组织倡导的“尊重彼此差异,保持战略沟通,凝聚集体共识”,与孔子思想的“和而不同”都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智慧。 B、从“各美其美”的族群认同,到“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明演进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理性选择。 C、《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推演出的亲疏远近关系网,本身就是一套组织社会、维系团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D、《祝福》中的鲁镇是一个地缘共同体,但因为没有“主体间性”和“交往性”的原则,这种共同体难以实现深层次合作。
    (3)、根据材料一,下面关于“讲话稿”体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各位同事!”明确听众,体现了讲话稿的针对性特点。 B、主体分“五个坚持”阐述,结构清晰,体现讲话稿的逻辑性。 C、本文语言以口头表达的通俗性和感染力为主,便于观众理解。 D、围绕“上海精神”展开,提出合作原则,具有凝聚力、引领力。
    (4)、材料二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视野下的新范式”这一观点时,是如何论述“新范式”这一关键词的? 
    (5)、南粤中学的“环保先锋社”与“舌尖上的美食社”因同时段申请使用多功能活动中心举办大型活动而发生争执。作为学生会负责协调的干事,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们仨(节选) 

    杨绛 

    这天很冷。我饭后又特地上楼去,戴上阿圆为我织的巴掌手套。下楼忽见阿圆靠柜台站着。她叫的一声“娘”,比往常更温软亲热。她前两天刚来过,不知为什么又来了。她说:“娘,我请长假了,医生说我旧病复发。”她动动自己的右手食指————她小时候得过指骨节结核,休养了将近一年。“这回在腰椎,我得住院。”她一点点挨近我,靠在我身上说:“我想去看看爸爸,可是我腰痛得不能弯,不能走动,只可以站着。现在老伟(我的女婿)送我住院去。医院在西山脚下,那里空气特好。①医生说,休养半年到一年,就会完全好,我特来告诉一声,叫爸爸放心。老伟在后门口等着我呢,他也想见见妈妈。”她又提醒我说,“妈妈,你不要走出后门。我们的车就在外面等着。”店家为我们拉开后门。我扶着她慢慢地走。门外我女婿和我说了几句话,他叫我放心。我站在后门口看他护着圆圆的腰,上了一辆等在路边的汽车。圆圆摇下汽车窗上的玻璃,脱掉手套,伸出一只小小的白手,只顾挥手。我目送她的车去远了,退回客栈,后门随即关上。我惘惘然一个人从前门走上驿道。 

    驿道上铺满落叶,看不清路面,得小心着走。我想,是否该告诉钟书,还是瞒着他。瞒是瞒不住的,我得告诉,圆圆特地来叫我告诉爸爸的。 

    钟书已经在等我,也许有点生气,故意闭上眼睛不理我。我照常盘腿坐在他床前,慢慢地说:“刚才是阿圆来叫我给爸爸传几句话。”他立即睁大了眼睛。我就把阿圆的话,委婉地向他传达,强调医生说的休养半年到一年就能完全养好。我说:②从前是没药可治的,现在有药了,休息半年到一年,就完全好了。阿圆叫爸爸放心。 

    钟书听了好久不说话。然后,他很出我意料地说:“坏事变好事,她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等好了,也可以卸下担子。” 

    这话也给我很大的安慰。因为阿圆胖乎乎的,脸上红扑扑的,谁也不会让她休息;现在有了病,她自己也不能再鞭策自己。趁早休息,该是好事。 

    我们静静地回忆旧事:阿圆小时候一次两次的病,过去的劳累,过去的忧虑,过去的希望……我握着钟书的手,他也握握我的手,好像是叫我别愁。 

    回客栈的路上,我心事重重。阿圆住到了医院去,我到哪里去找她呢?我得找到她。我得做一个很劳累的梦。我没吃几口饭就上床睡了。我变成了一个很沉重的梦。 

    我的梦跑到客栈的后门外,那只小小的白手好像还在招我。恍恍惚惚,总能看见她那只小小的白手在我眼前。西山是黑地里也望得见的。我一路找去。清华园、圆明园,那一带我都熟悉,我念着阿圆阿圆,那只小小的白手直在我前面挥着。我终于找到了她的医院,在苍松翠柏间。 

    进院门,灯光下看见一座牌坊,原来我走进了一座墓院。不好,我梦魇了。可是一拐弯我看见一所小小的平房,阿圆的小白手在招我。我透过门,透过窗,进了阿圆的病房。只见她平躺在一只铺着白单子的床上,盖着很厚的被子,没有枕头。床看来很硬。屋里有两张床。另一张空床略小,不像病床,大约是陪住的人睡的。有大夫和护士在她旁边忙着,我的女婿已经走了。屋里有两瓶花,还有一束没解开的花,大夫和护士轻声交谈,然后一同走出病房,走进一间办公室。我想跟进去,听听他们怎么说,可是我走不进。我回到阿圆的病房里,阿圆闭着眼乖乖地睡呢。我偎着她,我拍着她,她都不知觉。 

    我不嫌劳累,又赶到西石槽,听到我女婿和他妈妈在谈话,说幸亏带了那床厚被,他说要为阿圆床头安个电话,还要了一台冰箱。生活护理今晚托清洁工兼顾,已经约定了一个姓刘的大妈。我又回到阿圆那里,她已经睡熟,我劳累得不想动了,停在她床头边消失了。 

    我睁眼身在客栈床上。我真的能变成一个梦,随着阿圆招我的手,找到了医院里的阿圆吗?有这种事吗?我想阿圆只是我梦里的人。她负痛小步挨向妈妈,靠在妈妈身上,我能感受到她腰间的痛;我也能感觉到她舍不得离开妈妈去住医院,舍不得撇我一人在古驿道上来来往往。但是我只抱着她的腰,缓步走到后门,把她交给了女婿。她上车弯腰坐下,一定都很痛很痛,可是她还摇下汽车窗上的玻璃,脱下手套,伸出一手向妈妈挥挥,她是依恋不舍。我的阿圆,我唯一的女儿,永远叫我牵肠挂肚的,睡里梦里也甩不掉,所以我就创造了一个梦境,看见了阿圆。该是我做梦吧?我实在拿不定我的梦是虚是实。我不信真能找到她的医院。 

    我照常到了钟书的船上,他在等我。我握着他的手,手心是烫的。摸摸他的脑门子,也是热烘烘的。钟书是在发烧,阿圆也是在发烧,我确实知道的就这一点。 

    我以前每天总把阿圆在家的情况告诉他。这回我就把梦中所见的阿圆病房,形容给他听,还说女婿准备为她床头接电话,为她要一台冰箱等等。钟书从来没问过我怎么会知道这些事。他只在古驿道的一只船里,驿道以外,那边家里的事,我当然知道。我好比是在家里,他却已离开了家。我和他讲的,都是那边家里的事。他很关心地听着。 

    他嘴里不说,心上和我一样惦着阿圆。我每天和他谈梦里所见的阿圆。他尽管发烧,精神很萎弱,但总关切地听。 

    文本二: 

    《我们仨》建构并彰显了一种“家庭叙事伦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家庭常常被表现为一种压抑性的力量(如巴金的《家》),或需要逃离的场所。但杨绛反其道而行之,她将家庭塑造成一个抵御外界风雨、安顿个体生命的温暖港湾。“我们仨”作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其核心是“爱”与“学”。他们的生活哲学是向内求的,在书斋和日常中寻找乐趣,而非向外部的宏大历史叙事寻求意义。这种叙事,是对20世纪盛行的那种将个体家庭完全溶解于国家、民族宏大叙事中的主流话语的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挑战和补充。” (选自郭洪雷《论杨绛〈我们仨〉的叙事伦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在叙述中多次描写人物的细微动作,如“挨近我”“闭着眼睛”等,于平淡克制的细节中蕴含深沉的情感。 B、钟书“故意闭上眼睛不理我”,是因为不满杨绛隐瞒阿圆病情,表现出他对女儿的极度担忧与爱护。 C、钟书得知阿圆病情后说“坏事变好事”,表明他内心平静,坦然接受了女儿重病的事实,认为这确实是让女儿休息的机会。 D、“墓院”“苍松翠柏”的梦境描写,与女婿为阿圆装电话、要冰箱的现实安排相互交织,预示阿圆死亡,悲凉中有温情。
    (2)、关于文本一中“小白手”的细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复描写“小白手”,贯穿现实与梦境,使情节过渡自然,写出生死相依的亲情。 B、文中多次描写阿圆的苍白瘦弱的手,象征了阿圆被病痛摧残的脆弱生命状态。 C、“小”,写出阿圆在母亲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表达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 D、反复描写阿圆的小白手,表达了阿圆对母亲的依依不舍和母亲对女儿的无尽牵挂。
    (3)、文本一中两处划线的句子,都是陈述阿圆的病况,对比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医生说,休养半年到一年,就会完全好 

    ②从前是没药可治的,现在有药了,休息半年到一年,就完全好了 

    (4)、文本二指出,《我们仨》建构了一种将家庭视为“温暖港湾”的“家庭叙事伦理”,挑战了20世纪宏大叙事中家庭被忽视的状况。联系文本的梦境细节,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 , 流言止于知者。”是非疑,则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 , 恶言死焉。

     (节选自《荀子·大略》)

     【注】瓯、臾: “皆瓦器也”,比喻地面洼陷不平之处   

    材料二: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宋之丁氏,家无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材料三: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名为县,其实郡也。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②之愿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者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仲侈,复姓公仲,名侈,战国时期韩国人,韩宜惠王、韩襄王时担任相国之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辞多类A非而是B多类C是而非D是非E之经不可F不分G此圣人H之所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考虑,忖度。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中的“度”意思相同。 B、焉,兼词“于此”。与《劝学》中“风雨兴焉”中的“焉”的意义与用法相同。 C、之,去,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义用法相同。 D、走,逃走。与《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比喻的方式,指出谣言遇到智者就会终止,并指出智者止息流言的三种方法。 B、宋国丁氏穿井和子夏辨识误读史之误的事例,表明对待传言要谨慎,要运用事理检验。 C、甘茂寄居秦国,担心武王听信权臣进言而放弃伐韩,背弃魏国,让公仲侈的愿望得逞。 D、听了“曾参杀人”的故事后武王签订了盟约,但若非甘茂提醒,武王仍会为权臣之言所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②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5)、以上三则材料都谈到应对流言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成为终结流言的“知者”。
  • 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五侄归南安

    孙觌

    绿发青衫美少年,追风一抹紫鸾鞭。

    十年竹马儿童旧,洗眼来看立道边。

    入瓜步望扬州【注】

    王安石

    落日平林一水边,芜城掩映只苍然。

    白头追想当时事,幕府青衫最少年。

    【注】本诗作于熙宁八年第二次拜相进京的途中,此时他推行的熙宁变法此时已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诗用“追风”形容五侄骑马速度极快,用“紫鸾鞭”描绘马鞭之美,以此刻画了五侄骑马疾驰的动态画面。 

    B.孙诗中诗人与五侄共处多年,感情深厚,送别时倍觉伤感不舍,要擦去泪水后才能看清侄儿站在路边的身影。

    C.王诗开篇以“落日”“平林”“水边”勾勒出黄昏时分芜城的萧瑟景象,为全诗笼罩上时光流逝的沧桑之感。 

    D.孙诗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王诗以景物描写烘托情感,两诗均以叙事、描写间接抒情,使情感表达更为真挚。 

    (1)、两首诗均提到“青衫”,却有着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进步显著的小张同学介绍经验时,很谦虚地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两句,以劣马自居,说明坚持的作用。 
    (2)、在语文课的课前演讲中,小吴同学介绍了诸葛亮的人物事迹,他引用了杜甫在《蜀相》中的“”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遗憾和感慨。 
    (3)、马在古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诗词常以马写战争,如“”。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本质为“本有其字,依声托事”。这种用字法在先秦文献中尤为活跃,折射出汉字表意系统中“以音载义”的灵活性。如《论语》以“说”通“悦”,字形承载的“言说”义让位于“愉悦”之情,体现古人“因声求义”的智慧。 

    ①通假现象在甲骨文、金文中已见雏形,至先秦典籍已极为普遍。②据统计,  《诗经》中通假字占比高达 15%以上,部分通假字使用频率甚至高于本字。③秦汉以来,随着文字规范意识增强,通假现象渐趋式微。④但因古籍传抄和师承习惯,⑤唐宋文人仿古作品中仍刻意沿用通假现象。⑥《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既避俗字又暗藏兵贵神速的机锋。汉字规范化后,通假字在书面语中隐退,却在方言口语与网络语言中涅槃重生:____。吴语“囡”(通“藏”)延续古音,网络词“栓Q”(通“thank you”)以谐音解构严肃,彰显语言的生命力。 

    通假字如双刃剑:合理运用可丰富表达,如《庄子》“善刀而藏之”,“善”通“缮”显养护之精妙;滥用则易致歧义,如《诗经·邶风》“爱而不见”中“爱”通“蔓”(隐蔽),若误读为情爱则诗意尽失;今人若生造“盐值”代“颜值”,更令人(   )。故辨析通假字,当循“以音为纲,以境为维”之道。 

    (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假字在方言口语中沉淀为活化石,网络用语更赋予其戏谑张力 B、方言口语将通假字淬炼为活化石,网络用语更成为其传播介质 C、方言口语中通假字如活化石存续,网络用语更成为其演绎新舞台 D、通假字在方言口语中化身活化石,网络用语更赋予其狂欢式表达
    (3)、填入末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瞠目结舌 B、面面相觑 C、茫然失措 D、不知所措
    (4)、剪纸艺术的“视觉通假”现象,核心逻辑与通假字如出一辙:利用视觉形象的“名称读音”来象征性地表达一个与之同音或音近的抽象概念或吉祥寓意。下图的民间剪纸就是这种现象的呈现。请解释其如何体现出通假的“视觉转译”现象。50字以内。  

    (5)、若以《通假字的密码与陷阱》为题写评论,请拟写三个评论要点,体现上面文本的核心内容。 

三、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纪录片《窗外是蓝星》,是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亲自拍摄的。8K镜头穿透400公里厚的大气层,将宇宙中悬浮的蓝白星球定格为震撼的哲学命题,王亚平的旁白直击人心: 

    ①“人类共同的命运,统统被安放在这颗宝石一样的星球上。” 

    ②“地球上留给人类生存的空间,其实并不多。地球上最多的是海洋,那些海岸线与岛屿,曾见证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乘着简易船只,面对大海勇敢启航——就像今天的我们,离开地球探索宇宙一样。”   

    王亚平的旁白,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