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
-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联考试卷
-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考试试卷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A卷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B卷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A卷
-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适应性考试试卷
-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期美国关于孔子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主流认识是,孔子在个人品行方面几乎①____。多种流传和使用广泛的出版物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经历,②____充满了崇敬之情。基本的表述为:孔子自幼天资不凡,异于常人,成年之后,以变革社会、救赎民众为己任,年仅23岁就已经制定出改革社会的纲领。他推行“严格的道德体系”,倡导节制、公正和其他美德,反对华而不实和铺张浪费,志在升华人类的思想境界。尽管挫折不断,孔子仍③____,坚持周游列国,改良社会风气。
今天的美国以其政治制度为荣。鲜为人知的是,美国早期承袭欧洲启蒙思想,在政治辩论中频繁引用孔子言论。富兰克林认为,一旦显要人物在革新社会方面做出表率,普通民众就会跟进。这一信念就来自孔子思想。1825年6月,《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到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腊前月季
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道”二字,否定了“花无十日红”的世俗之见,使诗句有了新意,读来倍感新鲜。 B、“无日不春风”统领全诗,歌颂了月季昂扬向上、生机勃发的无限活力,展现了诗人满腔的热情。 C、“胭脂笔”描摹了月季含苞待放的情态,“四破”句写月季花瓣犹如摔破的翡翠晶莹剔透,鲜翠欲滴。 D、颈联写了月季雪压霜欺花更艳的高尚气质,表达了诗人对其傲霜斗雪可贵品格的赞美之情。(2)、就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月季的?请简要分析。 -
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举本州秀才。起家王国侍郎,迁抚军行参军,出为安国令。
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日不暇给,嵘乃言曰:“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挥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骑都塞市,郎将填街。服既缨组,尚为臧获之事;职唯黄散,犹躬胥徒之役。名实淆紊,兹焉莫甚。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竞。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若侨杂伧楚,应在绥附,正宜严断禄力,绝其妨正,直乞虚号而已。谨竭愚忠,不恤众口。”敕付尚书行之。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命嵘作《瑞室颂》以旌表之,辞甚典丽。
《梁书·钟嵘传》
材料二: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赋,三曰比。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钟嵘《诗品》)
(1)、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若吏A姓B寒C人D听E极其F门品G不H当I因J军K遂L滥M清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原本指才能秀异之士,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旌,此处指表扬,与《燕歌行》中“旌旆逶迤碣石间”的“旌”含义相同。 C、《梁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弘,此处指弘扬、光大,与《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的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上书进言的原因是,天监初年礼制法规虽有改变,但仍然事务繁忙,每天没有空闲时间。 B、钟嵘上表,提出侨居的人任职,应加存问安抚,严格控制他们的俸禄,不能只是授予虚职。 C、钟嵘认为需要斟酌使用赋比兴三种手法,只用比、兴手法容易文辞艰涩,只用赋容易导致芜杂混乱。 D、钟嵘认为种种情况都可以激荡人们的心灵,唯有通过吟咏歌诵才能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思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
②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
(5)、钟嵘“有思理”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4、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
哲贵
父亲六十多岁就去世了。父亲每顿能喝一斤白酒,连感冒药也没有吃过,怎么可能跟死亡发生联系?在梅巴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满头银丝。她觉得父亲生来就是个“白头翁”,父亲这个形象是永恒的,如他的作品一样不朽,她以此为荣。对于梅巴丹来说,父亲突然弃世是个分界线,她的人生由此划分为两段。
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虽然父亲像木头一样沉默,但梅巴丹不怵他。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
他们家在信河街丁字桥巷,有个独立小院子,人称梅宅。后院有个仓库,堆满从山上搜来的各种各样的木头。仓库出来有一个工作间,工作间也堆满木头,但跟仓库里的木头已大不一样、这些木头已被锯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木块。工作间有一张大工作台,占了工作间一半位置。那些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多散摆在工作台上。工作台上还有各类雕刻工具,有锯、尺子、敲槌、垫布、方凿、圆凿、斜凿、三角凿、针凿等等。工作间边上是陈列室,陈列室有两排大柜子,隔成大小不一的格子,每个格子里摆着雕刻好的人物、有关公、张飞、刘备、诸葛亮、苏东坡;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南极仙翁、钟馗;还有一类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江上的渔夫、晚归的农人、浣衣的妇人等等等等。
梅巴丹从小在工作间玩,她见父亲雕木头,也拿凿子在木头上乱凿,父亲雕什么,她便凿什么。她将凿出形状的木头递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
一年之中,父亲会带她出一趟远门,去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父亲带着她,转了一趟又一趟车,最后,没车可转,他们便下去步行。
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梅巴丹问父亲:“我们去哪里?”
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
梅巴丹看了看那朵白云说:“白云飞得那么高,我们上得去吗?”
父亲没有回答。
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梅巴丹趴在他背上,虽然脚上的水泡还在发热发痒,她心里甚至突然喜欢起它们来。她用手箍住父亲的脖子,温暖从父亲身上传来,弥漫她的身体,让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她喜欢这种感觉,身体越来越轻,越飞越高,飘到云朵上去了。而父亲如一只大鸟,在天地间飞行。
梅巴丹大学毕业后,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具体工作是收集和整理信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她很快明白,信河街非遗项目多得像夏天的蚊子,有黄杨木雕、渔鼓、布袋戏、舞龙、做酒、吹打,甚至有哭丧等等等等。根本弄不清楚嘛。梅巴丹兴趣索然。就是嘛,物以稀为贵,你弄得遍地都是,谁稀罕?梅巴丹所在的办公室每天有人找上门,自称是非遗传承人,打草鞋的,修篾的,剃头的,做圆木的,也有做豆腐的,都想报,一旦评上,每月会有一定补助资金。这当然是好事,为什么不报呢。梅巴丹不管这些事,她只负责收集材料。她不愿意坐办公室,有时去露个脸,有时连个脸也不露。
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她没有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这是她的事。她从懂事起,便拿着凿刀跟随父亲乱划乱刻,父亲从没有指点过她,可是,她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呀,对她来说,雕刻这些木头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日常生活而已,木雕就像她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生俱来。
当梅巴丹整个人沉浸到黄杨木雕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不同,纹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是不同。这么说吧,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
瓯江江堤上的塑胶跑道上多了一个身影。每天东方透出第一缕亮光,梅巴丹便一身轻装从家里出发。街道上几乎没有人,显得空旷又萧条。所有人都像死一般地睡着。梅巴丹跑过马路,跑过一条街道,来到了瓯江边。梅巴丹调整了一下呼吸,撒开了步伐,身体笔直,微微前倾,手臂有序摆动,向东方飞驰而去。三公里之后,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只听见脚步声。再过不久,脚步声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声。再跑下去,潮水声悄然退去,也不是退去,而是那声音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气流,这气流将她托起来,使她飘浮在上面。她飞翔了起来,世界又重新出现了,却变得很小很小,如一颗尘埃。她要忘了这颗尘埃,也要忘记了自己。她这时只有一个念头: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海的尽头。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可是,她每一次都是在塑胶跑道的尽头落回到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返身往回跑。
半年之后,梅巴丹出现在了人来人往的望江路,她开的是一辆用黄杨木做成的小汽车。最后,小汽车被交警拦住了,交警让她出示行驶证,梅巴丹也没有。交警扣留了小汽车,让她去交警队处理。梅巴丹什么话也没有说,离开小汽车,转身回家,再也没有出来。
又过了半年,梅巴丹骑着一匹黄杨木做的木马出现在望江路。木马精神极了,浑身上下散发出七彩光芒,特别是它的眼睛,只要与它对视一下,魂魄立即被吸走。它有一股非凡的魅力,不像人世间应该有的。梅巴丹骑着她的木马,走上了江堤,在江堤上奔驰。半路上,又被上次那个交警拦下了,交警告诉梅巴丹,城市里不准骑马。
半年后,梅巴丹用黄杨木造了一条小木舟,她坐着这条小木舟,顺着瓯江水一路向东,刚刚进入东海,被一个浪头掀翻了。幸好有一条渔轮经过,将她捞起来。小木舟一沉下水,了无影踪。
半年以后,一天早晨,天微微明,有人看见梅巴丹骑着一只黄杨木做的大鸟,从家里翩然飞出,那大鸟有桑塔纳汽车那么大,两只翅膀像飞机一样张开来,像老鹰在空中飞翔。看见的人说,那一天,梅巴丹一身白衣,骑在大鸟上,绕信河街上空一圈,然后朝东飞去,再也没有回来。
(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之所以让梅巴丹从懂事起就跟着自己乱划乱刻,是因为想让梅巴丹能够继承自己的手艺。 B、父亲生性孤独,住的是独立小院,连带女儿出趟门,都要选择路途遥远、人迹罕至的神农架。 C、父亲一直是沉默的,梅巴丹在沉浸到黄杨木雕里之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亲沉默的原因。 D、梅巴丹青出于蓝,技艺胜过父亲,她能用黄杨木做成汽车、木马、木舟以及载人飞翔的大鸟。(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内容上多有呼应。后文写梅巴丹决定学黄杨木雕时,“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其实前文已有相关交代。 B、文章写到梅巴丹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的内容,这增加了叙事的宽度,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汽车被扣,木马被拦,小木舟被掀,反复写梅巴丹的失败,更好地体现了梅巴丹意志的笃定,态度的决绝。 D、全篇按时间顺序来写人叙事,表现了梅巴丹的成长,塑造了一个用行走和飞翔的方式来反抗孤独的人物形象。(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父亲形象的。(4)、文章题目为“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请从梅巴丹的角度谈一谈你对本文中“骄傲”和“孤独”的理解。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山水是无尽的宝藏。与自然的遇见常常触动文人的心灵:苏轼遇见赤壁江月,获得心灵的安顿;姚鼐遇见泰山风雪,悟得精神超越;朱自清遇见月下荷塘,觅得人生刹那意趣;史铁生遇见古老地坛,获得新生与力量……在遇见中,他们与自然共情、共理、共融,挥洒笔墨,成就经典。
我们与大自然相依相伴,与大自然的相遇常抚慰心灵,获得生命的丰盈与成长。我校白帆文学社将组织以“遇见自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身体验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6、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节选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家餐厅的菜肴味道仿佛和我妈妈做的一样美味。 C、站到队列前,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指挥官,所有人都在等待我的号令。 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岸上原有的垂杨柳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语言文字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搭子、显眼包、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情绪价值等入选。
特种兵式旅游,“特种兵”原是经过特殊训练,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执行某种特殊任务的技术兵种的统称,也指代这一兵种的士兵。用“特种兵式”来修饰“旅游”,是用“特种兵”的显著特征为特殊的旅游方式赋能。游客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游览最多的景点,在旅游目的地了解最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像在执行特殊任务。这反映了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
____这一年显眼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有些可可爱爱,有些青春活力,有些火爆出圈,有些全程高能……
不单单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流行表达、语言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而是国民心态、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记录着时代发展的旋律和声音,也折射出社会群体当下的生活态度、情绪表达与价值追求。当我们以语言复盘的方式回顾这一年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时,我们看到一个五彩斑斓、欣欣向荣的当代中国。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B、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 C、老板娘用她那刚梳过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们前面。 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汉语中的新词层出不穷。请参照文段中特种兵式旅游示例,在横线中解说“显眼包”的含义及反映的社会现象。 -
8、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曾以“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感叹个体在天地面前的渺小,而苏轼《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2)、雪天观日出有别样情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以“ , ”一句描绘出阳光照射下,山上雪光明亮的景致。(3)、小刚在班级辩论赛上以“借助外物比天性更重要”为观点发言,为此他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来强调即使是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言也不例外:“ , 。”
-
9、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①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②。长记平山堂③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④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⑤ , 未解庄生⑥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快哉亭: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③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下句中“醉翁”即欧阳修别号。④一叶:指小舟。⑤兰台公子:指楚国辞赋作家宋玉,作有《风赋》,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⑥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天籁”即指发于自然的音响,风吹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 B、“长记”三句叙写了词人在平山堂卧看江南烟雨的美好回忆,又着一“没”字描摹孤鸿远去的画面,极具动感。 C、下片“堪笑”寓含词人的情感态度,他不赞同宋玉在《风赋》中将风分为雌雄之说,认为这样显得有些生硬可笑。 D、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为词人被贬黄州时所作,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2)、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此词“结句雄奇”。请对此进行分析。 -
10、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 , 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甫又善A陈时事B律切C精深D千言E不少衰F世号G诗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其忍弃之”的“其”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二者表达的语气是不一样的。 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 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后参加科举落第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并且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受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②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5)、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应该受到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11、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于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别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吧,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吧!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⑴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⑵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⑷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⑴⑶⑷⑵ B、⑷⑶⑴⑵ C、⑶⑵⑷⑴ D、⑶⑵⑴⑷(2)、下列对本文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江南冬天晴暖日子的可爱时,先写北国之冬的蛰居异境,运用对比一抑一扬表达情感;这与《故都的秋》行文手法一致。 B、本文选取了曝背谈天、寒郊散步、微雨寒村、江南冬雪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充满诗情画意。 C、本文第⑥段提到德国作家有关冬天的文章,表现了作者中西文化比较的眼光,丰富了作品内涵,这在《故都的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D、本文和《故都的秋》,都体现了作者善于捕捉典型景物,进行细致生动描写的特点;语言清新优美,呈现了季节的特殊情调。(3)、本文写江南冬景,《故都的秋》写北方秋景,两篇散文均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物之美的敏锐感受力,但二者的感情基调却并不一致,请分别简析。(4)、《江南的冬景》一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请结合文本对此观点作分析。 -
12、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脸、眼睛和神韵。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的审美风潮。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时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在医美市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女人美了,才完整。”随后画面上浮现出五个大字——“做女人整好”。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这则医美广告正说明了广告商是如何将女性身体的“美”“好”与“自信”“完美”“成功”等价值观进行了置换。
④广告解构那些根植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客体中的意义,利用所谓“任意能指”的效应来重新解释原有的使用价值。在“身体被认为是最美消费品”的当今社会,医美广告不断培养人们永不满足的形象消费需求。在这里,广告提供的意象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神话系统,其话语本身就是脱离具体产品之物的概念性能指,其与生俱来的工具性的特色就是激起对产品的意象与意义的想象,从而造就出一种真实产品的虚像。这样一来,产品就成了消费者品位、时髦,或者其他价值观的象征。
⑤在“姿”本主义的市场背景下,美丽才成为普遍的、不可抗拒的宗教式绝对命令。文化学者陶东风指出,消费工业的制造者们隐蔽地制造了身体的标准模式之后,又通过传媒的力量,反复强调身体特征的可塑性,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塑造身体,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的、美的外观形象。如果不按照这一标准来重塑自己的身体,就会产生对身体的焦虑感。医美广告主们热衷于把“自信”“完美”“成功”等字眼当作宣传噱头,利用广告,巧妙地将整形自由与女性的个人价值挂钩,不断传递“颜值即正义、美貌即成功”的价值观。医疗美容被赋予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仅能让人们拥有姣好的面容和身材,甚至还能享有一定的社会资本。“颜值至上”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使得女性的容貌焦虑被无限放大。颜值是就业、婚恋的“敲门砖”,花钱整容是获得社会性成功的必要投资。容貌焦虑日益蔓延,甚至已经呈现出低龄化发展之势。例如,2021年10月郑州9岁女孩因“容貌焦虑”患上抑郁,诱因竟是“班主任太漂亮”。正所谓价值观决定行为逻辑,价值理念的偏差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的作用。在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不少求美者狂热地追求“完美容貌”,哪怕最后可能“面目全非”甚至危及生命,也挡不住他们求美的步伐。“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是由人所建构的,反过来却对人产生了异化作用。
⑥在形塑与传播“颜值即正义”的病态价值观的过程中,广告无疑是最大推手。正是因为广告的软性劝服,人们相信,体面的人不是像他们自己如此这般地生活着的,它驱使他们急切地去探视镜中的自我,为身体的不完美而情感脆弱,并鼓励不断改变自己而来消解缘于不完美的沮丧。医美广告一方面通过将每一个体都会遭遇的衰老或者身体不完美,与女性的社会失败相连接,以此放大女性的焦虑和恐慌;另一方面,又向女性传递着“身体可以塑造”的神话叙事,宣扬只要付出金钱和努力,通过“整形”,就可以拥有完美的身体和社会意义的成功与幸福。医美广告制造焦虑、生产希望、劝服消费可谓一气呵成,从产品推广意义上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广告除了推销之外,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潜藏或显露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的健康和谐与文明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医美广告的神话叙事营销得越成功,当代社会物化女性、贬抑女性倾向就越严重。这正是引发学界深刻反思之处。
(摘编自刘传红、吴思琪《颜值幻象与美丽透支:医疗美容广告批判及其治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的脸、眼睛和神韵不加任何修饰,说明人们崇尚真实自然的美,这和中国古代“燕瘦环肥”的审美风潮有所不同。 B、比起修饰身体的传统方式,医疗美容手术凭借科技的支持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不仅见效快而且使得人们可以彻底实现理想的美貌。 C、“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中的“平庸”,指的是医美广告宣扬高大时尚的审美价值观时借用的价格低质量差的消费品。 D、广告除了有推销产品的作用之外,还是文化传播载体,它传播的价值观会阻碍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这正是引发学界深刻反思之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21世纪,随着“地域隔阂的打破”,东西方原本丰富多元的“时尚身体美学观念”愈发趋于共同分享。 B、“医美广告的软性劝服”,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建构审美标准模式后,又通过传媒强调可以通过技术塑造身体。 C、“美貌即成功”的观念大行其道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颜值和获得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D、人在遭遇严重的衰老或发现身体的很多不完美后,易产生容貌焦虑,在医美广告的影响下定会走向求美之路。(3)、下列广告词中,不属于利用了“任意能指”效应的一项是( )A、还你美丽新容颜,做更完美的自己。(丽人整形医院) B、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孔府宴酒) C、百年蜜炼枇杷膏,护肺止咳疗效好。(念慈庵枇杷糖浆) D、飘柔,就是这么自信。(飘柔洗发水)(4)、为了让读者了解医美广告及其危害性,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5)、如果要治理医美广告乱象,消除其消极影响,你将提出哪些建议?请依据材料进行概括。 -
1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列一则《论语》,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历代解说《论语》者屡有其人,各家解读也略有出入。关于此则中的“学则不固”,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但钱穆的《论语新解》则把“固”理解为固陋,即固执浅陋。句子解释为:能向学,可不固陋。标点符号也与杨伯峻版不同,钱穆的版本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关于此则中“学则不固”的解释,你同意谁的理解?请联系这两个版本的标点符号,说说你的理由。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追根溯源,“流量”一词很早就被用来形容水。从严格学术定义看,流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
算出流量能干啥?其实,流量是了解河流的重要指标。每月流量相加,① , 我们就知道了河流一年有多少水,水利部门可以开展水量配置、调度。每月流量比照,就能清晰了解河流流量大小变化,推断出河流丰季和枯季,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此外,②。无论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阶段,还是运行阶段,流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根据概念可知,只要获取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两者相乘就可以测出流量,这就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流速面积法。其实,流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战国时期,慎到曾在黄河龙门用“流浮竹”测定河水流速,形成浮标法测量的雏形,但浮标法测量精度稍差。一系列高技术仪器的应用,比如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应用,让流量测定更快捷更准确。特别是近些年来,卫星、无人机、无人船等纷纷加入流量测定队伍,测量实现了“天—空—地”一体立体化监测,可更快更好地为流域规划、河流治理、防汛抗旱、工程建管、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坚实支撑。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__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②__,凝聚成中华文化③__的历史长河。
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B、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 C、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 D、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17、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②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③。
注释:①这两首诗均作于上元元年(760)左右,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客”是远亲崔明府(杜甫母亲姓崔)来看望他。②诗题里的“宾”,当指“贵介之宾”。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上由外而内,时间上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有客不常来和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下文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首联中“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的地理位置偏僻,少有外人来拜访,意在表达诗人因受到冷落而产生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D、《宾至》一方面写自己,字里行间透露出失意诗人的个性和情怀;一方面写客人,如“漫劳车马驻江干”的“车马”暗示了客人身份的尊贵。(2)、两首诗同写迎客、招待之事,对客人表现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尾联分析。 -
18、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怨生”,而导致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的诚实与忠心不被善待,这两句是 , 。(2)、《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4)、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很普遍。对此,孔子的看法是“ , ”,即应该推己及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5)、孔子论政,认为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不仅需要谨慎认真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还需要“ , 。”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②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呜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
(选自曾巩《读贾谊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余悲A贾生B之不遇C观D其E为文F经画G天下之H便宜I足以见J其康天下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代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还从事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工作。 B、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后世沿用,一般记载帝王诸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 C、“东阳侯、冯敬之属”与“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两句中“属”字含义相同。 D、“虽强之不合”与“始以强壮出”(《苏武传》)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生于洛阳,少有才名,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深受器重,后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朝中大臣嫉妒贾谊而诋毁他,而后贾谊也因此被汉文帝疏远。 C、曾巩悲叹贾谊遭遇,读贾谊之文,从中感受到其安定天下之志、忧国伤时之心,深为触动。 D、曾巩认为古代诗文多为处境困窘之人所写,只要要旨不违背道义,那么都是有可取之处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②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
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
我师傅杨宝丰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
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
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
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
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
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
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
“那你娘去哪儿了?”
“找我爹去了。”
“那你爹去哪儿了?”
“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
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
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
师傅紧皱眉头。
她喋喋不休。
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
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
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
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
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
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
师傅说:“不能。”
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
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
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
“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
“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
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便自作主张把母亲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 B、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 C、师傅作画时,“我”很骄傲于师傅的画技,感觉“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D、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心情复杂而沉重,欲诉无言。(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我”的所见所知,了解到师傅、小卿等人的一些故事,这样既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又留下艺术想象空间。 B、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不守着自己的小家”,直接表现了小卿母亲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形象。 C、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D、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却通过为小卿母亲画像这条明线,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3)、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思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