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上海市崇明区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上海市静安区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 上海市青浦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终学业质量调研(一模)试卷
- 上海市奉贤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 上海市徐汇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学习能力诊断卷(一模)试卷
- 上海市黄浦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期终)试卷
-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冲刺试卷(二)
- 上海市嘉定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试卷
- 上海市金山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监控(一模)试卷
- 上海市长宁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人做诗,讲究句眼、诗眼,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正道出了诗歌创作应注重内在的逻辑思维。古典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有的是隐藏在诗歌形象的语言背后,需要发掘的;有的却是显露在诗句之中。在诗歌作品的句眼、诗眼上往往显露着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如果我们要想迅速地抓住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就应该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我们如果以此为切入点,往往能更容易把握诗人跳动的思维,迅捷深入地理解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
《诗人玉屑》(南宋魏庆之编)(卷三句法)中言:句中有眼,世尤不能解。说人们读诗不注意挖掘句眼,也就难以理解诗句的好处了。句眼,即一句诗中的关键字。句眼字上往往凝聚着诗人思维的火花,因此古人有“一字活全诗”的说法。卷三句法“眼用响字”条举例:“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阔”字和“多”字就是句眼,因为这两个字包含着诗人独特的逻辑思维。即两个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推理:只有帆船离得远,才看见春水阔;因为寺高,所以才见得夕阳多,这里,“春水阔”与“远帆”有关:“夕阳多”与“高寺”有关。我们抓住了句眼,进而去探求诗句中蕴涵的逻辑思维,也就能得到诗句的妙趣,更深入地理解诗句。
在古典诗歌中,诗眼往往是发露在某一句诗中作为全诗写景抒情的基点。我们抓住了诗眼,也就把握了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的诗眼正在一个“空”字上。诗人围绕“空”字,用声与光的描写来表达空寂入禅的境界。我们从“空”字这个诗眼来把握这首诗内在的逻辑恩维,·可以发现这首诗写景中隐含着两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诗人内心空寂幽静,才能听到浓密的森林里传来的隐隐人声;正是诗人淡薄名利才能达到“坐看云起,物我两忘”的境界,有心情细看夕阳将它的余辉穿过深林静静地洒向长满春苔的青石上。反之,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也就“听不到”“看不见”,没有心情“看庭院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所以,探究诗眼,抓住诗歌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也就能够更快地发掘诗歌的内在逻辑,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底蕴。
(摘编自郭敏《论从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古典诗歌的重要性》)
材料二: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诗辨》)为了造成诗的“别趣”,诗歌语言并不斤斤于生活、科学常识之理,甚至力求“无理而妙”(吴乔《围炉诗话》引贺裳语)。苏轼也曾在总结自己创作体验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诗歌美学命题:“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诗人玉屑》卷十《诗趣》条)所谓“反常合道”,即指诗人对周围的人和事所持的情感态度体验,以反常形式表现或传达出来,其特征是感情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质不一致或相悖逆。这种反常显示作为诗人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在内容上违反人之常情常理,却无不合乎情感逻辑的真实性。而且正是因了这种情感的反常显示,生活中的“无理”现象才可以转换为艺术上的“有理”之境。“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李贺《秋来》)九曲回肠焉能拉直?凭吊之事只见于生者之于死者,哪有鬼魂前来凭吊生者之理?可是正因为这种愁思把心肠牵直以及香魂来吊的形象描写,才强化了诗人愁思的深重,才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而只能到阴冥世界去寻求同调的抑郁悲愤的情怀。
(摘编自樊海清《诗歌语言逻辑之美》)
材料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能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到事物上,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竞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句如果能分析出“春水阔”与“远帆”有关,“夕阳多”与“高寺”有关,就有机会得到诗句的妙趣。 B、材料二用严羽的“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引出中心论点,又以苏轼的“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来进一步阐释和深化论点。 C、李贺的“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在内容上违反人之常情常理,但又合乎情感逻辑的真实性,达到了艺术上的“有理”之境。 D、材料三,作者既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诗“不近情理”,又说它“最合乎理”,可见犯了“两可”的逻辑谬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诗歌作品的句眼、诗眼往往显露着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所以只要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就能迅速读懂诗歌,得到读诗的妙趣。 B、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他就没有能力注重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也就“听不到”“看不见”,从而写不出一首好的诗歌。 C、以反常形式表现或传达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情感态度,内容上违反常情常理,但合乎诗歌情感逻辑,这种写法有机会形成诗的“别趣”。 D、语言和逻辑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可见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不能突破逻辑的框架。(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无理之妙”的一项是( )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B、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C、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 D、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4)、材料一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更好读懂古典诗歌。 -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的一大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在洞察事实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农耕时代的中国模型。
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活法”,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费孝通大半个世纪苦苦追寻富民之策,彰显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①费孝通利用类型比较法,②有的放矢地选择了几种中国农村的类型,③进行分析,调查和比较,④由一点到多点,⑤由局部到全体,⑥因而认识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一直致力于为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提出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民权模式”等多种发展类型,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
费孝通使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又总结各地发展经验,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从村到镇 B、又总结各地发展经验,从村到镇,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 C、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从村到镇,又总结各地发展经验 D、从村到镇,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又总结各地发展经验(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写出正确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时珍穷尽一生潜心贯注研究药学,苦心孤诣地走遍大江南北遍尝百草,最终从一位鲜为人知的小郎中,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一代药圣。 B、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做好增压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C、他以锐不可当、高屋建瓴之势,一路夺得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D、经过了多年的实际考察和深入研究,钟教授在这个领域已经登堂入室。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的《登泰山记》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雄峻的句子是:“ , ”。(2)、世人咏七夕,往往以牵牛、织女聚少离多为恨,秦观《鹊桥仙》“ , ”,则翻出新意,立意高远。(3)、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写出词人于驰骋的想象中,恍然回到了宫中,看到风物依旧、人事全非,流露出极度失望之情。(4)、《诗经·静女》中“ , ”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 , , 。(6)、乡愁在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而用叠字来表达乡愁亦是常见的现象,如当代诗歌中余光中的乡愁是“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而《沙江采芙蓉》中“ , ”也蕴含着浓烈的思乡之情。
-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 B、崖限当道者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明烛天南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远古刻尽漫失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B、①渺沧海之一粟 ②越长城之限 C、①扣舷而歌之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D、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牧归荑 B、多平方,少圜 C、山川相缪 D、倚歌而和之
-
10、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崖限当道者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
11、下列括号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可乎骤得(多次) 采之欲遗谁(赠送) 金风玉露一相逢(秋风) B、静女其娈(美好) 洵美且异(诚然) 凌万顷之茫然 (驾驭) C、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逐渐) 正襟危坐 (端正)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住) 酾酒临江(斟酒) 阳谷皆入汶(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氏,本名温,宋州砀山人也。勇有力,凶悍。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起曹、濮,温亡入贼中。巢陷京师,以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是时,天子在蜀,诸镇会兵讨贼。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或说温曰:“巢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非有功德兴王之业也,此岂足与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诸镇之兵日集,以谋兴复,是唐德未厌于人也。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温以为然,乃杀其监军严实,自归于河中,因王重荣以降。天子赐温名全忠。拜全忠汴州刺史。四月,诸镇兵破巢,复京师,巢走蓝田。光启二年三月,进爵王。十二月,徙封吴兴郡王。天复元年,封为梁王。天复三年,唐天子还至兴平,王自为天子执辔,且泣且行,行十余里,止之。人见者,咸以为忠。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襄州赵匡凝以为不可遣杨师厚攻之。九月,师厚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为帝。十八日,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一》)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惟不绝其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王欲代唐A使B人谕诸镇C襄州D赵匡凝以为E不可F遣G杨师厚H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事,指成就大业,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中的“成事”词义相同。 B、厌,指憎恶、嫌弃,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不相同。 C、执辔,手持马缰驾车,引申为驾驭能力,文中指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 D、著,使……显著,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中“舞”的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巢于曹、濮两地起兵反唐,朱温逃亡加入黄巢起义军。在黄巢军队一举攻破京城之后,朱温受到黄巢的赏识,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 B、在与唐军多次作战不利的情况下,有人劝说朱温投降,认为黄巢并非能兴王业之人,朱温果断斩杀监军严实,趁着王重荣投降的时机回到河中。 C、唐军收复京师后,朱温多次受到朝廷封赏,权势和野心越来越大。后来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说,朱温称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改朝换代。 D、自后唐以来,人们都把梁称为伪朝,认为梁罪大恶极,应大力谴责,不应褒奖篡权行为。欧阳修不顾评论者的指责,秉笔直书,是有用意的。(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
②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春儿坐在窗台跟前,很久都没有躺下。她侧着耳朵听着,远远的田野,有起风的声音。她出来,西北角上有一块黑云,涌得很快,不久,那一面的星星和树木,就都掩盖不见了。
半夜里下起大雨来,雨是那样暴,一下子就天地相连。远远的河滩里,有一种发闷的声音,就像老牛的吼叫。
春儿冒着雨跑到堤埝上去,四下里白茫茫的一片。“看样子要发大水了。”春儿往家里跑着想。
第二天,雨住天晴,大河里的水下来了,北面也开了口子。大水围了子午镇,人们整天整夜地敲锣打鼓,守着提埝。开始听见了隆隆的声音,后来才知道是日本人占了保定。大水也阻拦不住那些失去家乡逃难的人们。他们像蝗虫一样,一铺面子过来了。子午镇的人们,每天吃过饭就站在堤埝上看这个。
那些逃难的人,近些的包括保定、高阳,远些的从关外、冀东走来。他们从家里带出来的东西,越走越少。子午镇的人从这些人的行囊包裹、面色和鞋脚上,就可以判定他们道路的远近,离家日子的长短。远道逃来的人,脚磨破了,又在泥水里浸肿了,提着一根青秫秸,试探着水的深浅,一步一步挪到堤埝跟前来。
有一个年轻的女人,把一个小孩子背在背上,手里还拉着一个。孩子不断跌倒在泥水里。到了提埝边上,她向春儿伸伸手:“大姑,来把我们这孩子接上去!”
春儿把她娘儿们扶了上来,坐在提埝上。一群妇女围上来。春儿跑回家去。拿些饽饽来。给两个孩子吃着。那个女人说:“谢谢大姑。我们也是有家有业的人啊,日本人占了我们那个地方。”
春儿问:“你们家是哪里呀?”
“关外。当时指望逃到关里,谁知道日本人又赶过来,逃得还不如他们占得快。你们说,跑到哪里是一站呀?”
“孩子他爹哩?”春儿问。
“走到京东就折磨死了。”女人擦着泪。
“日本人到了什么地方?”人们问。
女人说:“谁知道啊,昨儿个我们宿在高阳,那里还是好好儿的,就像你们现在一样。可是今天早晨一起来,那里的人们也就跟着我们一块儿逃起来了。”
人们都不言语了,那个女人叫小孩子吃了吃奶,就又沿着堤埝,跟着逃难的大流走了。
天晴得很好,铺天盖地的水,绕着村子往东流。农民们在水里砍回早熟的庄稼,放在堤埝上,晒在房顶上。
天空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起先就像一只马蝇在叫。声音渐渐大了,远远的天边上出现一只鹰。接着显出一排飞机,冲着这里飞来了。农民们指画着:“看,飞艇,三架,五架!”
他们像看见稀罕物件一样,屋里的跑到院里来,院里的上到房顶上去。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堤埝上跑着,拍着巴掌跳跃着。
逃难的女人回过头来说:“乡亲们,不要看了,快躲躲吧,那是日本人的飞机,要扔炸弹哩!”
没有人听她的,有些妇女还大声喊叫她们的姐妹们,快放下针线出来看:“快些。快些。要不就过去了!”
轰!轰!飞机扫射着,丢了几个炸弹,人们才乱跑乱钻起来。两个人炸死在堤埝上,一头骡子炸飞了。
飞机沿着河口扫射,那里正有一船难民过河。河水很大,流得又急,船上一乱,摆渡整个翻到水里去。大人孩子在涌来涌去的大浪头中间,浮起来又淹没下去,一片喊救人的声音。
日本人的飞机扫射着,轰炸着,河里的水带着血色飞溅起来。
镇上五龙堂能凫水的人全跳到水里去打捞难民。高四海老头子拍打着浪头,追赶一个顺流而下的小孩子。他一个猛子扎了一里多远,冒出头来,抓住了小孩子的腿,抱到岸上来。他在搭救出来的水淋淋的难民中间走着喊:“谁是孩子的娘?这是谁家的孩子?没有主吗?”
他找不到小孩子的娘,把孩子放在河滩上,又跳到水里去了。他打捞上一个来就问:“别哭,快吐吐水,你的小孩我给你打捞上来了!”当女人摇头说不是她的小孩的时候,他就又跳进水里去了。
一直打捞到天黑,有很多人是叫大水淹死了。人们点着一堆堆的柴火,烘烤那些打捞上来的人们。高四海逢人就打听小孩的母亲。有人说:“这是从关外逃来的那个黑脸的年轻的女人的孩子,她恐怕是在水里炸伤了,没有力量浮起来淹死了,还有她那个大些的孩子。”
高四海听了,叫过秋分来说:“抱着这孩子到有奶的人家吃吃去,他娘死了,我们收养着吧!”
秋分说:“这个年月,收养这个干什么呀?”
“你不抱他,我就抱他去!”高四海说,眼里汪着热泪,“这年月,这年月,还哪来的这些废话呀!
夜晚。逃难的人们就在熄灭的柴火堆旁边睡下了,横倒竖卧。河水汹涌地流着,冲刷着河岸,不断有土块坍裂的隆隆的声音。月光照着没边的白茫茫大水和在水中抖颤的趴倒的庄稼。远近的村庄,担着无比的惊惶和恐怖,焦急和无依的痛苦,长久不能安眠。高四海的小屋里,发出小孩子的撕裂喉咙的哭声。
“日本!日本!”在各个村落,从每一个小窗口里,都能听到人们在睡梦里,用牙齿咬嚼着这两个字。
【注】《风云初记》是孙犁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津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六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子午镇被大水包围,但镇上的人们每天都会在堤埝上看那些失去家乡逃难的人,他们还未意识到战争将近。 B、看到日本人的飞机飞过来,逃难的女人劝告子午镇的人们赶紧躲起来,但他们并没有理睬逃难女人的话。 C、得知那个孩子的亲人可能都死在河里后,高四海决定收养这个孩子,但他的做法遭到了秋分的强烈反对。 D、人们在睡梦里依然用牙齿咬嚼者“日本”这两个字,充分说明日军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重。(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蝗虫一样,一铺面子过来了”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逃难的人比作蝗虫,突出了逃难人群的数量之庞大。 B、“谁是孩子的娘?这是谁家的孩子?没有主吗?”连用三个问句,表现了高四海寻找那个孩子的娘时的急切心情。 C、小说对于逃难百姓的描写,既有群体描写,也有对一个年轻女人的个体刻画,《哦,香雪》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D、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但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痛苦。(3)、小说中春儿和年轻女人的对话描写,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本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觉醒”,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游戏中的一段融合三弦弹奏与陕北说书的音乐亦广受好评。作为一项逐渐式微的传统地方艺术,陕北说书通过与《黑神话:悟空》的合作重新焕发光彩,其激昂粗犷、富于变化的风格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喜爱,甚至赢得了不谙中文的外国玩家的青睐。
《黑神话:悟空》成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开辟了“文化出海”的新路径。游戏中的东方美学和丰富的中国神话故事,不仅满足了国内玩家的文化情怀,也激发了全球玩家对中国文化的自发探索与了解,提供了与传统欧美和日本游戏风格截然不同的“中国风”体验。《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与其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黑神话:悟空》之所以大获成功,在于它呈现的现代潮流元素源自中国经典文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和浩荡的气。从“86版”电视剧《西游记》开始,关于西游题材的文化创作在各个领域均取得辉煌成就,甚至成为引领行业的标杆。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此类资源丰富无比,亟待有心人去发掘。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应从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中寻找创作灵感,让中国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当然,《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它取材于《西游记》的故事蓝本,还要归功于它相比以往游戏作品所达到的更高质量。内容粗糙、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注定无法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必将迅速在大众消费市场中被淘汰。
(节选自张牧仁《〈黑神话:悟空〉为何风靡全球?》)
材料二:
2020年,国内部分省级博物馆试点推出了AR导览设备的租借服务。博物馆导览设备是数字技术与文化结合的产物,类似的成果在各类文化展示场合中频频出现。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进入“后”时代。
所谓“后”,乃是旧的东西正在消解,新的东西又尚未完全成型的一个中间阶段。在这个数字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旧形式很难穿过各种娱乐产品的层层阻碍进入大众视野,于是,现代技术在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尝试搭建起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数字奇观,这些奇观虽然吸引了大量关注,却未能成为文艺生产和消费的主流。当我们进入数字敦煌的藏经洞,尽管精美的壁画还原和模拟现实的游览模式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仍只是线下旅游的“平替”,屏幕上的异彩纷呈远不及亲临现场的震撼。
归根结底,“后传统”是传统文化与技术的静态拼贴,从前,人们通过书籍、影视或亲身体验去“观看”文化,“观照逻辑”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门槛。而如今,无论是在电脑、手机还是虚拟设备上,我们依然是在“观看”文化,技术并未改变这一观照逻辑,也没能赋予文化新的现代性魅力。数字技术是否有可能带来一种超越观照逻辑的全新文化体验?
在虚实交错的视听景观中,《黑神话:悟空》通过幻想为现实赋予了新的意义,创造出新的文化记忆。当玩家再次听到陕北说书时,不仅会欣赏唱腔和方言演绎,更会怀念黄风岭的苍凉景象与流沙国的悲怆命运;当玩家踏足现实中的小西天,不仅会关注精妙的彩塑艺术和传承千年的佛教文化,更会想起游戏里黄眉大王曾经立于千佛之中质问自己的那一幕:“既见未来,为何不拜”。
以《黑神话:悟空》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从“后传统”迈向“新古典”。新古典以“参与逻辑”为核心,将受众从单纯的观看者变成亲历者,创生出一种“游戏态”的新型传统文化:美轮美奂的人文景观成为玩家在游戏中探索的成果,五声音阶与大鼓编钟构成了玩家陷入苦战的背景音,神话中的鬼怪神魔化为玩家酣战的对手或并肩的战友。剧情则是每位玩家的行动所“生成”的独一无二的经历。
作为一种参与性的文化模式,新古典的传统文化强调文化的个人化、内在化和情感化,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写实性文化总体,而是与每一位受众紧密相连的文化余韵。因此,新古典的传统文化能够通过虚拟世界反向带动现实中的文化发展。《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主要集中在山西,为此,山西省文旅厅迅速启动了游戏场景巡礼的旅游活动,同时,山东灵岩寺、浙江云中大漈等游戏相关景区纷纷推出了凭游戏进度记录免门票的活动,灵岩寺更是举办了游戏主题的实景微演艺表演《天命人》。这是中国电子游戏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影响旅游业。此外,陕北说书也借助《黑神话:悟空》成为当前最“时尚”的地方曲艺,甚至受到了许多外国游戏博主的喜爱,被戏称为“中式rap”。
《黑神话:悟空》未必是第一部新古典作品,但是它凭借电子游戏这一媒介,展现了“游戏态”独特的文化表达优势:“玩”本身没有文化门槛,而新古典的文化余韵则能在“玩”的过程中传递其魅力。
(节选自周思妤《从后传统到新古典的文化生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北说书这一传统地方艺术在新时代借助新型的网络游戏重新焕发光彩,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B、《黑神话:悟空》游戏饱含东方美学,提供了与传统欧美和日本游戏截然不同的“中国风”体验。 C、数字技术与文化结合助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数字技术的运用也让中国文化进入“后”时代。 D、《黑神话:悟空》能让一些玩家目睹现实景象时,联想起游戏中的经典场景,创造出新的文化记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神话:悟空》主要凭借其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内涵征服了中外玩家,火爆一时,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B、经典中蕴含着隽永的美、永恒的情和浩荡的气,这些元素可以和现代潮流元素相融,并绽放出新的魅力。 C、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多种尝试已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D、以《黑神话:悟空》为标志的“新古典”强调参与意识,将受众从单纯的观看者变成亲历者,创生出一种新型传统文化。(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新古典”文化生产的一项是( )A、将《西游记》中“二郎神劈山救母”传说拍摄成电影《天地宝莲灯》。 B、“故宫3D网游”,让网友足不出户网游故宫,直呼大开眼界。 C、央视拍摄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带领观众领略中国的名胜古迹。 D、观众在游览大运河博物馆时,可通过“密室逃脱”互动体验,来感知大运河文化。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听人劝,吃饱饭。——中国俗语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报》发行人朗根尼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式养生”为何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离不开中医药自身的与时俱进。①新中式养生不仅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的专业性,②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③比如,不再拘泥于“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④有的中医药老字号推出新式养生茶饮和中药糕点,⑤有的中医院积极推荐药膳食谱……⑥中医养生逐渐融入年轻人的生活,⑦人们和它愈发“亲密”,⑧已迅速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新标配”。
“新中式养生”走红的背后,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做支撑。其实,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四时”,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健康管理中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有助于祛除陈年痼疾。不过,晒背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无论晒背还是其他养生方法,都要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结合“新中式养生”圈粉走红的原因,为其拟写一则推荐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乳糖不耐受,不能喝奶!” 乳制品营养丰富且香醇可口,但不少人因乳制品与肠胃【甲】“打架”而苦恼,甚至对乳制品避而远之。
小肠中乳糖酶分泌不足,导致摄入过多的乳糖后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继而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痛、排气、腹泻、腹鸣等症状【乙】:这一消化问题就是乳糖不耐受。乳糖耐不耐受可能与种族、年龄、遗传等因素相关,从全球范围来看,乳糖不耐受比较常见,尤其是东亚地区。
( ①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可以尝试少量多次饮奶,逐步提高耐受。其次,该人群不要空腹喝奶,( ② ),例如用牛奶泡麦片、配面包,不仅增加乳制品摄入量,也能让餐桌更丰富。同时,该人群也可以通过先吃些其他食物再喝牛奶的方式来缓解不适症状。此外,肠胃消化功能不足的人群还应重视补充益生元、益生菌、乳糖酶等,以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对乳糖的消化能力,提高乳糖耐受水平。
(1)、文中【甲】【乙】两处的标点作用不同,请分别说明。(2)、下列句子中的“可能”与文中画线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但一个撑渡船的若想有座碾坊,那简直是最不可能的妄想。 B、他感到这条路的弯曲可能和头顶的树枝一样盘根错节,令人望而生畏。 C、我迟迟没有继续往前行走,是因为我无法否定自己再走上另一条街道的可能。 D、这两种可能都是次要的,作为教师,他留下的目的是亲眼看到孩子们走出大山。(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在北部边境的措施是“ , ”。(2)、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后,小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心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应该注重调查实践,不可“ , ”。(3)、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常喜欢自问自答,以增强表达效果,如“?。”
-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吕彦升参谋
陆游
楚塞萧条久宿师,参谋承诏上丹墀【注】。
苦言到口真当发,圣度如天莫自疑。
万里寄声长不达,一尊相属岂前期。
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
【注】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交代诗人与友人分别的缘由,长年驻守荒凉边塞的友人接受诏命,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B、诗人认为,忠言难免逆耳,但该直言进谏时就应当坚持发声,更何况当今圣上的气度宽广如天。 C、诗人与友人情谊深厚,临别举杯畅饮,但想到分别后相距遥远,难以互通讯息,心中无限伤感。 D、诗人因晨霜打湿衣衫而感觉凉寒,“怜”字刻画出友人离去后诗人自伤自怜、寂寞凄凉的形象。(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在离愁别绪之外别有深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① , 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甑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共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改动)
【注】①亡国之余: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以供奉神庙的名义杀害。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自古失道A之君B如是C者多矣D死而论E定F未有G如宋襄公之欺H于后世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击鼓,与《短歌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的“鼓”意思相同。 B、当,抵挡,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当”意思不同。 C、就,走向,与《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 D、图,谋取,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国人指责,宋襄公解释说,自己在战场上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下令出击,是因为遵循君子的行事准则和古时的治军传统。 B、苏轼认为,《春秋》一书对宋国及楚国在泓地作战的记载非常严谨,并以其中的称呼为例分析了其遣词用语上的“微言大义”。 C、在苏轼看来,宋襄公虽贵为天子上公,本质上却与王莽是同一类人,尽管得失大小有异,但襄公也只是一个成功的王莽而已。 D、苏轼在文章最后将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进行对比,认为宋襄公不可与两位明君同日而语与其不能任用贤臣有很大的关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
②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5)、子鱼和苏轼对宋襄公“仁义之举”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