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识记字音

    兰( )          辘( )         ( )

    ( )            掠( )          鼎玉石( )

  • 2、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màn)立        逦(yǐ)        蜀山(wù)         (niǎn)车 B、(pín)        鼎(dàng)       囷囷(jūn)        (piāo) C、(huán)        呕(yā)        (zī)铢        在(yù) D、(chuán)头    不(qí)        珠(lì)        横(jiàn)
  • 3、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下(yàn) 奉之繁(mí) 牧以谗诛(jì) B、弊在秦(lù)   赂秦耶(lǜ) 弃之如草(jiè) C、霜露(bào)    小则获(yì) 革灭尽之际(dài) D、胜负之(shǔ) 岁不我(yǔ) 思先祖父(jué)
  • 4、文言小题
    (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丹荆卿为计      洎牧谗诛 B、赵尝五战秦        其势弱 C、斯用兵效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独夫之心,日益骄     D、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秦革灭尽之际(接近)           不在战矣(所以) B、秦人不自哀(空闲)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断定) C、战败而亡,不得已(如果)         破灭之也(规律) D、斯用兵之也(效仿)               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丧 互:相继 B、下而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跟随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判断 D、终继五国迁             灭:灭亡
  •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忱,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2]

    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之以严刑( )    霜露,斩荆棘( )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长者             奉弥繁 B、源不深望流之远      秦兵又至矣 C、斯亦伐根求木茂      举予人 D、载舟覆舟,宜深慎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3)、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4)、材料1与材料2在论证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 , 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

    材料四: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①摈:隔开。②疆埸:边界。③槁项黄馘:瘦长的脖子,饥黄的面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B、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C、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D、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豪杰,亦作“豪桀”,豪迈杰出,指才能、才智出众的人,后引申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C、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长度一般不超过膝盖,多为王公贵族所穿,文中指贵族身份。 D、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神山,与方丈、瀛洲并称为“三山”(三座神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文在严谨的议论中插入了“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等生动描述,并引用“抱薪救火”的形象比喻,增添了鲜明的情感色彩。 B、苏辙文明确指出了六国的决策者只想自我保全而“背盟败约”,以至于“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状况,最终相继灭亡。 C、苏轼文连用三个问句,强调了秦始皇若能善待“智、勇、辩、力”等“民之秀异者”“使不失职”,秦的覆灭可能就不会如此的迅速。 D、相比苏洵和苏轼,苏洵的《六国论》最为有名,可见不论是文章的立意、语言风格,还是论辩气势,其受李白《古风》的影响最大。
    (4)、下列对材料四《古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极力渲染始皇灭六国平天下的威风,“扫”字张扬赫赫声威,“虎视”更显咄咄逼人,天下混乱如“浮云”,一人“决”,诸侯“尽”归。 B、始皇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驭群雄,“收兵”铸金人,刻石颂功德,“骋望”彰显志盈意满,歌颂至此臻极,然物极必反,为后面转折蓄势。 C、“刑徒七十万”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茫然使心哀”则表现了始皇期望长生派人寻求不死药的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 D、长鲸鬐鬣张开遮蔽青天,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将海猎写得惊心动魄,临了笔力陡转,不见“楼船几时回”却是“金棺葬寒灰”,令人狂喜不已。
    (5)、请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以及材料三论述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6)、这首《古风》有借古讽今之意,请概括李白对唐玄宗的规讽主要有哪些内容?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她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 B、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C、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都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叠词,请简要分析其使用的效果。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流感,不少人还常与“感冒”画上等号。事实上,虽然部分症状相似,但流感和普通感冒有较明显的差别。专家表示,相较于普通感冒的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A :38.9℃-40℃的明显高烧,体温短时间快速上升;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明显疼痛症状;身体较明显的疲劳乏力。

    虽然流感看似常见,但在流感流行的季节,还是 B 。专家提醒,预防感染流感病毒,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应及时扔到垃圾桶内,及时洗手。

    ①除了做好个人防护,②接种流感疫苗也是预防流感非常有效,③尤其是预防近期可能出现的多种病毒叠加的感染。④专家建议,6月龄~8岁儿童虽然未接种过流感疫苗,⑤首次接种时应接种2剂次。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不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2)、《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国灭亡,国君被杀,遭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总结秦亡的原因在于:“。”
    (3)、学校组织“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的主题演讲比赛。某参赛选手引用屈原《离骚》中的“”来表达为理想献身而无怨无悔的豪情。
    (4)、运用典故可以使文章达到辞近旨远的效果,《蜀道难》中“”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渲染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5)、李白《蜀道难》中,运用侧面表现的手法,描写飞禽走兽都很难过,极言蜀道之高的两句是“。”
  •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陆游写《书愤》时62岁,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定居成都后,探访诸葛武侯祠有感而写。

    (1)、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楼船”两句用名词性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 B、陆诗全诗紧扣“愤”字,既表现年轻时的壮志雄心,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C、杜诗中“柏”这个意象有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 D、杜诗中诗人虽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象,却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
    (2)、两首诗都写到了“出师”,用意有何不同?请引用重点句子加以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 , 明于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B、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闻强(志:记) B、明于乱(治:治理) C、争宠而心其能(害:嫉妒) D、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罢免了他公卿之职。 B、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C、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贾谊多次上奏,提出应该逐渐削弱诸侯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D、文帝召见询问鬼神之事,贾谊答复询问,文帝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过了不久,又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课内翻译:《苏武传》)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课内翻译:《屈原列传》)

    ③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课外翻译:选自上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凤姐笑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这正碰了我的机会。我正愁没个膀臂。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炕让他钻去罢;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得,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比不得环儿,实在令人难疼,要依我的性子,早撵出去了。如今他既有这主意,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

    (取材于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文本二: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知意。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因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取材于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相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文本三: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明白了不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善保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善保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若,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两口酒就疯疯颠颠起来,前儿把太太也冲撞了,快出妈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侍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取材于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贾宝玉的意思是探春找自己和凤姐的差错加以惩治,实际上是杀鸡儆猴警告别人. B、“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黛玉看清贾府入不敷出的现状,指出贾府应俭省费用,否则以后无法维持生活。 C、“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这句话的意思与成语“鹬蚌相争”一致,都说明自相残杀导致衰亡的结局。 D、“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王熙凤此言既夸赞侍书敢于直言、怒怼王善保家的,也夸赞了其主子探春。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探春看来,采用抄检大观园的方式来管理自己家的人,这就是一件丑事,她命丫鬟们“秉烛而待”,既不害怕也不躲避。 B、探春竭力维护自己的威信与尊严,而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为完成任务揆情度理、随机应变,但是当场挨了一巴掌。 C、回目中“惑奸谗”暗示了曹雪芹的情感倾向,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设置等,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这次抄检的不赞同的态度。 D、在抄检大观园这一情节中,对众人言行的细腻描写,既呈现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又体现了曹雪芹高妙的创作技巧。
    (3)、一个家族从鼎盛走向衰亡其实往往早有预兆,请结合文本材料分析有哪些细节暗示了贾府的衰落?
    (4)、有人认为曹雪芹对王熙凤“裙钗一二可齐家”的评语也可以用来概括《红楼梦》中其他女性形象,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其实,“变”中更要注重“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须是诗,在“变”中守“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够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要重建“风骨”,首先诗人要有使命感与责任心,摆脱“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进行紧密联系。 D、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怎么变,诗歌的家国情怀不应该变。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而不在于诗歌题材。 B、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缺乏时代风骨,导致诗人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新诗之新,在于对旧诗的瓦解,呈现出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特征。 D、新诗创作应追求以家国为本位,注重诗歌内涵的风骨构建,在语言形式和辞章上则不必讲究。
    (3)、下列说法中,不能映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B、《丁都护歌》是格律自由的歌行体,《又呈吴郎》是音韵严格的律诗,但其忧国恤民之声相似。 C、“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D、“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4)、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卡迪根山中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人生中,遭遇一些痛苦是有价值的。我希望你能时不时遭受点不公平对待,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公平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你偶尔被人忽视,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学会尊重是多么重要;我希望当你失败的时候,你的对手能冷嘲热讽,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有风度的竞争是多么重要。”

    作家王小波说:“人生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痛苦,给自己添一堆莫名其妙苦吃的人,就真的更懂人生了吗?”

    对以上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意象,我下的界定是“表意之象”。给“意象”下这个界定,是为了突出其表意的功能。这“意”,应当是指诗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换句话说,作为诗歌的意象,必须包含诗人的情感体验;        ①      , 就够不上称作“意象”。眼下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倾向,        ②      , 其实是不恰当的。诗中所用的词,有不少是表具体名物之词,如蓝天、白云等,它会在我们脑海里唤起某种想象,但通常只能算表象,不是意象。举个简单的例子,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总共包含几个意象?我想大部分人会回答说,有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确,这四个景物都是客观现象,都能成“象”,        ③    ?孤立开来看,大漠,指广阔无垠的沙漠,或可引发多种联想,但自身却没有确定的意向;孤烟,指一缕狼烟,也同样看不出诗人的感受。必须将“大漠”与“孤烟直”合成整幅图景:在一望无际的漠野间,直直地升腾起一股狼烟,方能将诗人行经边塞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空旷、荒凉、寂静、燥热无风乃至边塞示警的独特情味生动地传达出来,这才成为意象。同样道理,长河、落日单独看亦只是客观现象,必须连成画面——在奔腾不息地流向天际的大河上方,一轮浑圆的太阳正徐徐下沉,绚烂壮丽的景观效果才得以展现。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文本内容,以单句的形式给“意象”下定义。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抱负与使命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它激励我们为了更高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孟子反对齐宣王        ①     似的以“大欲”而致“后灾”的错误做法,在动荡时代坚决反对“燃烽火,兴甲兵”,强力主张“保民而王”;刘邦看到两军实力        ②      , 勇赴鸿门宴,最终以令人惊讶的团队合力化解危机,逐步走上开国明君之路;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任何研究领域都不是        ③      , 而是深入探究,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可见,所谓“抱负与使命”,并非仅指人自身的理想与责任,更是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结合起来,提高历史的进步,这样才是能否实现自我的抱负,完成自己使命的关键。

    (1)、请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成语填入文中划横线处,使之内容恰当,逻辑合理。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划波浪线处“抱负与使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B、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C、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个学生性格特点不同。在礼乐教化方面,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中可以看出。
    (2)、《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冰”洁白晶莹,古人常在诗词作品中用它象征高洁无瑕的品格,例如“”。
  •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答晁以道

    陈师道

    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

    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

    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

    孰知范叔寒如此,未觉严公有故情。

    [注]①晁以道,本名说之,以字行,自号景迂,元丰进士,元祐中以党苏遭放斥。②范叔:范雎,字叔。《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家贫无以自资。”③严公: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品性高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眼偏明”写诗人返回京城眼前的景象都明亮起来,这是故人相逢心情的写照。 B、颔联“十年”“两地”分别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写出诗人生活清贫无友相伴的处境。 C、尾联用典,用“范叔”“严公”自喻,慨叹仕途坎坷和人情淡漠,语言沉郁顿挫。 D、全诗以写“故人”相见入手,以述“故情”所感作结,构思谨严,于平淡的叙述之中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
    (2)、请简要分析,全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遂辞于荀卿。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说秦王。

    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于是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 , 斯皆有力焉。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欲立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与斯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仍以斯为相,又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二世从赵高言,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二世之所亲信者近之。

    后赵高畏斯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斯乃从狱中上书。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 , 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二世以为然,使高案A丞相狱B治罪C责斯与子D由谋反状E皆收捕F宗族宾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韩人郑国来间秦”的“间”,与《鸿门宴》中的“道芷阳间行”的“间”意义不同。 B、“乃与俗议之异”的“乃”与《谏逐客书》中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乃”都是“却、竟然”意思。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 D、“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体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到学业完成,李斯估量如果去侍奉楚王,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而当时六国的形势都很不好,已经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所以就决心到西方秦国去。 B、李斯做了宰相后,秦王听从他的计策,暗地派遣有谋略的游说之士,带着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可以收买者,就赠与丰厚的礼物;不肯被收买的人,就用利剑将其暗杀刺死。离间计成后,秦王就派遣将领带兵去进攻。 C、李斯不想死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口才好,对秦国有大功,又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醒悟并赦免他。 D、太史公说:李斯出身布衣,行踪遍历诸侯各国,后来到了秦国,趁六国有机可乘的时候,辅佐始皇,终于成就了帝王的大事业,李斯做了三公,得到了始皇的尊宠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

    ①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5)、太史公惋惜李斯不能与周公、召公同列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