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下列关于“互联网+”说法有误的是(     )
    A、“互联网+交通”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专车软件,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 B、“互联网+教育”将会使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C、“互联网+集市”使传统的集市走向没落,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互联网+政务”通过互联网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助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 2、“网络暴力”日益成为“伤人利器”。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司法守护网络清朗,持续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犯罪,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292人定罪判刑,以侮辱罪、诽谤罪对91人定罪判刑。”远离“网络暴力”,我们青少年应该(     )
    A、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网络暴力 B、远离网络,以免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 C、积极维护社会正义,坚持以暴制暴 D、提高媒介素养,自觉抵制网络暴力
  •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虚拟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地球村”,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下列说法最能概括上述材料主旨的是(     )
    A、网络使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快捷 B、网络缩小了人们交往的朋友圈 C、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D、互联网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 4、为了让自己拥有一段精彩而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生活,我们应这样利用网络优势(     )

    ①有事无事上网聊天

    ②理性利用网络这种工具

    ③上网时有明确的目的,不在无聊的信息上浪费精力

    ④不被网上的“花花草草”所吸引,做到“信息节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5、根据下列对话,你给两位同学的建议是(     )

    ①自觉上交手机,彻底远离网络生活     

    ②辨别网络谣言,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③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     

    ④学会选择网络信息,学会“信息节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从古代的鸿雁传书、烽火传信,到今天的短信、微信、视频通话,这不仅加速了信息传递,还实现了千里之外的实时聊天。这一变化体现了(     )

    ①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只有网络才能让我们实现无障碍交流

    ③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               

    ④网上交友比现实交友更值得我们信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暑假里,中学生小赣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

    7月16日     晴

    今天到科技馆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

    这种经历有助于(     )

    ①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获得社会的物质支持   

    ③积极融入社会   

    ④快速提高学习成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8、在莲花池测算水质变化,在园博园测绘古典园林,在永定河畔丈量大地……丰台区打造“乐学公园”,以公园绿地为载体、中小学教育为主体,学生在探究项目的引领下,走进社会大课堂。这一做法有利于(     )

    ①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③满足学生全部的学习需求

    ④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婴儿时期,父母对我们给予照顾,进行情感交流;在童年时期,我们学习知识,与同伴交往;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拓展交往圈,接触社会多元文化;成年之后,我们进入职场,推动社会的发展。依据上述内容推断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我们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B、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立的 C、人刚出生时就已是合格的社会成员 D、复杂的社会关系更有利于个人成长
  • 1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下俗语与社会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地缘关系 B、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血缘关系 C、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业缘关系 D、损友敬而远,益友敬而亲———地缘关系
  • 11、“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有利于传播网络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
  • 1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远航的动力。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学习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由于课程增多,进入中学的小李感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了。为了不“掉队”,小李经常做作业到深夜,三餐时间也抽空背课文,有时还会在一些课堂上悄悄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即便如此,他的考试成绩也没有明显进步。于是小李有些心灰意冷,开始讨厌一些自己较弱的科目。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李应如何学会学习。

  • 14、2025年寒假期间,初中生小安参加了“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如表是他的研学记录,这说明(     )

    时间

    地点

    学习心得

    2月5日

    博物馆

    充分感受了民俗文化,中华文化真有魅力,让人惊叹

    2月8日

    革命烈士纪念馆

    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真让人敬佩,现在的生活真幸福

    2月10日

    科技馆

    感受科技与创造力、人类智慧与工匠精神的完美融合

    ①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校外我们的所见所闻也是学习

    ②学习能给我们带来美妙感受,让我们拥有更充实的生活

    ③参观游览虽然也能增长见识,但远不如在校学习有意义

    ④参加此类活动能获得更多的分数,做完美自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下列名言警句与自我认识的方式对应错误的是(       )
    A、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他人的接触、交流和比较中认识自我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C、吾日三省吾身——自我观察 D、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 16、“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评价得多么高,你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毫无所知的人。”这一名言说明(     )
    A、要准确把握自己的禀赋和特性 B、人贵自知,要正确认识自己 C、要多与他人比较,这样有助于我们增强自信 D、别人的夸赞永远不要接受
  • 17、七年级学生小洛复盘了自己国庆假期的时间安排(如下图所示),对此你的看法是(     )

    A、点赞,劳逸结合,规划合理 B、不妥,沉迷网络,放弃学习 C、点赞,主次分明,缓急适宜 D、不妥,本末倒置,浪费时间
  • 18、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锻炼和成长。光明中学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融入社会,亲近社会”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认识现状】

    实践小组就“融入社会,亲近社会”这个主题提前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问题

    统计结果

    问题一

    你了解亲社会行为吗?

    非常了解46%;了解一些31%;不了解23%

    问题二

    你认为养成亲社会行为重要吗?

    很重要51%;重要26%;不重要23%

    问题三

    你有过亲社会的经历吗?

    有51%;没有37%;不清楚12%

    (1)从上述调查结果能得出哪些结论。

    【交流讨论】

    (2)运用所学知识,劝说上表问题二调查中23%的同学。

    (3)针对调查中问题,请给学校提两点建议。

    【收获感悟】

    (4)针对此次调查结果,同学们决定围绕“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发出倡议。请你代表同学们写出“倡议书”的要点。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校八年级(1)班打算开展“谦让分享,快乐成长”的系列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要求各班班委组织本班同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同学们谦逊礼让、乐于分享的意识,提高同学们关爱社会、亲近社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情况的统计结果如下:

    经常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同学

    偶尔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同学

    从未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同学

    5

    10

    20

    材料二   暑假期间,某女生在校团委组织下参加了到敬老院关爱老人的志愿者活动,打扫敬老院、陪爷爷奶奶聊天、给敬老院的全体人员表演节目,逗他们开心,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和幸福。进入八年级后,该同学准备继续参加此项活动,但和家长发生了分歧(见图)。

    (1)、从材料一这次调查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二,如果你是该女生的好朋友,你怎样运用所学知识说服她的家长?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 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生小明本打算花半个小时的时间看看新闻,看完新闻他却浏览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结果晚上10点了,作业没写,约好的和同学打篮球也忘记了。

    材料二   见图。

    (1)、材料一启示我们,互联网上信息无限,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应该怎样学会“信息节食”?
    (2)、“转发谣言也违法”,我们应如何辨别网络谣言?(写出两点)
    (3)、材料二警示我们,怎样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