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卷
-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五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思品期末联考试卷
-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试卷
-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五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联考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增城市九校联考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思想品德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7年九年级下学期政治5月模拟考试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17年九年级下学期政治综合测试试卷
-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五校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法为纲,循法而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 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人工智能法草案等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立法将进入新阶段。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风险和伦理问题,迫切需要加速立法;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秉持的是先立法规范再发展的推进方式,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材料二:人工智能(缩写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但利用 AI技术,模仿、伪造他人的声音、面孔、视频等信息进行诈骗,成为一种新型的电信网络诈骗,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2023 年8月 15日,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公序良俗。
●2024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有多名代表提出关于制定人工智能法的议案,建议对人工智能发展和崛起所导致的各类法律问题开展立法研究,适时制定人工智能法。
●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万余人。
●2023年公安机关依托“净网”专项行动破获“AI换脸”案件近 8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
●防范“AI换脸”诈骗,需要广大群众提高识骗防骗意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立法。(2)、结合上述材料,请从厉行法治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防范“AI诈骗”问题。 -
2、某校开展“观时政学道法”活动,下列两则时政材料体现了( )
人大“开门立法”,政府“开门问策”,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通过各种方式,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①社会主义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 ②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③公民以民主监督形式行使民主权利 ④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扩大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某地创新司法实践模式,以法庭为中心创建调解人才库和特色调解组织,构建“联络到乡镇、下沉到社区、延伸到院落、融入进网格”的分层指导调解模式,组建“法官+调解员+法官助理”团队。自该地开展实践以来,诉前调解成功率达34.68%。该地司法实践( )
①延伸司法职能,创新纠纷解决方式 ②汇聚合力化解矛盾,助力基层治理
③提升司法监督质效,增强司法权威 ④切实增强司法程序和结果的公正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某地中级人民法院认真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不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同审判执行工作的深度融合,从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等维度同向发力,唱响智慧法院建设的新乐章。智慧法院建设有利于( )
①促进审判工作的现代化,确保司法公平公正 ②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降低审判执行成本
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司法服务 ④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司法人员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从“数字政府”到“智慧治理”,从“只进一扇门”到“最多跑一次”,有效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 )
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得到深入贯彻 ②我国政府已成为一个全能型政府
③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效能不断提升 ④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数十年来。我国根据时代发展和实际需要,持续推进“两会”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两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加强、现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南针”、中国走势的“风向标”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两会”制度的日益完善( )
①表明我国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②彰显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
③促进了公众更广泛地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④向世界展现了我国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深圳宪法公园是全国首个公民自主宪法宣传平台。公园设置“古今法”“法在身边”“普法园地”等展示区域,成为普法宣传、教育的窗口。市民在休闲、游览的同时,感受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深圳宪法公园的建设,能够( )
①为公民提供感受司法公信力的环境 ②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审议权
③引导公民主动学法、懂法、自觉守法 ④让宪法精神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借助无人机、低空通航等领域的产学研和市场应用的先发优势,深圳正加大力度布局低空经济产业。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于2024年2月 1日起实施,为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圳市( )A、以自身努力不断完善法治监督体系 B、通过立法为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C、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创社会主义法治新格局 D、政府致力于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
9、深圳南山区通过改造嵌入式民生服务综合体、完善居民议事协调机制、凝聚活力小区建设合力等方式,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随着小区党组织、居民小组的加快建设,形成了社区、小区、居民小组三级微治理体系;把服务下沉楼栋,创新小区议事协商平台,常态化开展“小区大事一党群共建美好家园”议事活动,形成“小区吹哨、部门报到”多元协商工作机制。该微治理体系( )
①为调解居民纠纷、维护文明风气提供了制度保证 ②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调动居民积极性
③完善协同共治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④是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创新的有益尝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0、春色正盛又喜迎“广西三月三”,灵川县人民法院以民族文化、法治宣传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传播法治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辖区各年龄层和各族群众送去“法治宣传大礼包”,护航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如果给以上新闻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恰当的是 (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开展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广泛汇聚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C、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自治机关织好法治建设之网,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
-
11、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带来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和《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等规范文件,力图通过人工智能与伦理的有机结合,引导人工智能走上“科技向善”的健康发展道路。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人工智能治理要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基于人工智能形成的价值观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政策的出台坚持客观现实与科技伦理具体历史的统一 D、只有综合考虑人工智能的技术和社会属性,才能做出价值选择
-
12、为了落实宪法关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健康的规定,2017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国家和社会依法实现、保护和尊重公民的健康权。这是国家首次在法律层面上直接提出健康是人的基本权益。制定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 )
①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法治基础 ②旨在填补公民健康权的法律空白
③进一步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是国家对人权的充分尊重和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是( )A、建设法治国家 B、建设法治政府 C、建设法治社会 D、建设法治体系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政宣讲,“青”听两会。东风拂面万象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时政宣讲组成员围绕两会关键词“新”,带领大家一起“青”听两会。
同学们认真学习“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制作了以下展板:
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低空经济、发展氢能,实现更多“从0到 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
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为推动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的“烟火气”,浙江省商务厅等1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浙江省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实施地域餐饮品牌培育工程,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餐饮行业应用,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要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构建和完善从源头到餐桌全链条可追溯的数字化监管体系,提升餐饮服务品质;要加强反食品浪费监管执法,完善餐饮领域反食品浪费标准规范,推动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促进餐饮绿色发展;要鼓励省内餐饮企业“走出去”,支持本地餐饮品牌进军重点海外市场,开设海外门店、加工基地、配送中心等,弘扬优秀餐饮文化。
(1)、请你根据展板内容,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标题。(2)、结合材料,运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关知识,分析《意见》的要求是如何推动浙江餐饮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烟火气”的。 -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 1日起正式施行。某班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其中。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以下信息:
农关国本,粮系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保障法立足我国国情、粮情,聚焦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环节以及粮食应急、节约等涉及粮食安全的各个环节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为守好大国粮仓夯实了法治根基。
(1)、粮食安全保障法是如何体现良法之治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2)、你赞同谁的观点?运用相关知识,阐述你的理由。在成果交流展示环节,同学们分享了以下信息(部分):
同学甲
粮以地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积极拓展耕地空间。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
同学乙
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
同学丙
我国14亿人口,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全国一餐就要浪费掉5万公斤粮食……
……
(3)、结合以上展示成果,就“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这一主题,给出你的学习报告。(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字数控制在 100字以内) -
16、2024年4月 1日至 11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寻根、交流。在陕西黄陵县参加了“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此次寻根交流活动 ( )
①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②说明了两岸同胞自古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③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④促进了海峡两岸科技经济交流与关系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
17、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中国运河博物馆运用5G、VR等科技手段,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
通过修缮,改造大运河沿线工业遗存,使其与文创产业有机融合。
各地积极探索,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地方立法等方式让大运河水清河净。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 ②坚持治理优先,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③借助科技手段,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8、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居住着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据此回答问题。
2024年7月14日,“石榴籽籽民族心 携手欢唱团结歌”红领巾讲解员研学营活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营。小学员们学习民族文化知识,为游客讲述广西故事,宣传广西民族文化,唱响家乡民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假如你参与这一活动,你的收获是 ( )
①认同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②掌握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③熟知我国各民族具体分布情况 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下列新闻报道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11日修订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截至 2023年年底,裁判文书网已经公开了超过 1.2亿份裁判文书,覆盖了各级各类人民法院的各审判领域和多种案件类型
2023年 12 月 4 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评选“法治人物”、法治进校园、设置普法宣传展板……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
A、聚焦法治重点,践行厉行法治要求 B、推进科学立法,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C、强化民主监督,保障法院公正司法 D、加强普法宣传,提升群众法治素养 -
20、一列动车组,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20余个省份的配套企业。一车“链”千企,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链长”企业,带动上下游6000多家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断攻克高速磁浮列车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这启示我们要( )
①聚焦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②坚持协同创新,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③持续扩大生产规模,以改革激活创新活力 ④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企业的融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