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时空观念是初中生学习历史时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件正确的时序排列是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中美正式建交 ④中日正式建交(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
2、下列选项中,对表格的信息概括最全面的是( )
时间
开放层次
涉及城市或地区
1980年以后
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984年
沿海开放城市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1985——1990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上海浦东开发区等
1992年以后
沿江、沿边和内地开放城市
重庆、武汉、满洲里、昆明、乌鲁木齐等
A、一个国家闭关自守是不可能长期发展的 B、邓小平不愧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C、沿海开放城市使对外开放由点连成了线 D、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3、“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吸引了无数游客参观。据所学知识推测,这一展览开始展出的时间应是( )A、2016年 B、2017年 C、2018年 D、2019年
-
4、1986年7月8日,新加坡中央包装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薰、广州中国大酒店总经理德国人卜格分别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他们的成功得益于( )A、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
5、如图为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标志及简称,其前身为“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在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视察该工厂时,曾誉其为“国宝”,主要是因为它( )
中国一重
A、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B、铸锻钢铁技术高超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
6、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个“新制度”是指(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7、运用年代尺直观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与下面年代尺上阶段特征对应正确的一组史事是( )A、①————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战争 B、②———抗美援朝战争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C、③————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D、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 经济特区
-
8、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2.2万多座;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材料表明( )A、新中国成立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B、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抗美援朝胜利为建设提供和平环境 D、农业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动力
-
9、2024年1月,作家李舫创作的作品《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举行新书首发式。除文学创作外,有大量影视作品再现这次出国作战的历史。下列选项均是上世纪50年代的优秀影视作品,其中反映这一历史题材的是( )A、《铁道游击队》 B、《白毛女》 C、《上甘岭》 D、《永不消逝的电波》
-
10、右图是画家李琦的年画《农民和拖拉机》,该作品在1950年全国首届年画评奖中获得甲等奖第一名,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该作品反映出( )A、当时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喜悦之情 C、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美好愿景 D、“一五”计划取得丰硕成果
-
11、《求是》杂志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的一段讲话:“70年前,在新中国的曙光喷薄而出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大势、团结各方,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下面与“协商建国”有关的事件是( )A、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举行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1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宋辽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辽、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对东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两幅图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辽西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措施。 -
13、一个国家对外政策、对外交往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16分)
材料一 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不绝于途。
——选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材料三 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国际贸易航线(部分)
航线
广州输出商品
输入广州商品
广州—澳门—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
生丝、绸缎、瓷器、
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
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白银,其中以白银为最大宗,仅1585—1591年,运入广州的白银约20万两
广州—澳门—马尼拉(菲律宾)—拉丁美洲航线
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
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为最多。据统计,从1586—1640年, 运经澳门入广州的白银达到2025万比索
广州—澳门—纽约(美国)航线
丝绸、茶叶和瓷器等
花旗参、皮货、羽绒、棉花、胡椒等
——摘编自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列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
14、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片展示的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正接待三位外国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来使。
“每使至,鸿胪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
————《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诸司应
送史馆事例”
材料二 唐代至清代丝绸纹样特点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图案
简介
唐代在广泛吸收外来纹样的基础上,出现了纯正中国气派的植物纹样;丝绸纹样艳丽、豪华、丰满,均齐对称,富于变化又繁而不乱
宋代丝绸纹样清淡自然、端严庄重,纹样题材以花卉、几何为主,极趋写实,花边纹样运用了彩绘、刺绣等不同工艺
清代丝绸纹样多种风格并存,各民族、民间纹样与宫廷纹样、外来纹样相互影响,大量使用吉祥纹样。清中期丝绸纹样艺术缤纷多姿、繁华祥瑞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述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指出两则材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组丝绸纹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折射出的时代风貌。 -
15、京剧诞生于重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社会发挥化育作用的清朝,天然地被注入尊崇长幼有序、孝敬父母、兄友弟恭、邻里和睦等中国伦理基因。据此可知,京剧( )。A、动摇儒家正统思想 B、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D、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
16、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农业生产恢复 B、人地矛盾突出 C、阶级矛盾激化 D、水土流失严重
-
17、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提道:“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表明商帮( )。A、诞生于海外贸易的繁荣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取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 D、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18、清朝对出海商人严格管理,按照规定,出海贸易需要在地方官处登记审核,登记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外貌特征、籍贯等出海人员状况;官方要在出海船身上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兵验查后,才准其出入贸易。这反映了当时( )。A、鼓励中外贸易往来 B、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C、禁绝一切中外交流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19、某学者认为:“明清易代之际,台湾的战略地位从东亚海域国际商贸转运站转变为中国东南海疆的藩篱,郑成功驱荷复台正是这个历史性转变的起点。”该学者意在强调郑成功收复台湾( )。A、加强对西域地方的管理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维护了东南沿海的安全 D、扭转了东亚格局
-
20、下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A、军机处权力远大于内阁 B、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C、行政中心逐渐向北移动 D、中枢行政机构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