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蒸汽动力首先实现了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人类开始摆脱对人力等直接动力的依赖,而电的应用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则材料从整体上反映了(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内燃机的发明使用 C、科学技术的力量 D、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 年,来华访问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演讲中指出,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这引发了中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来到中国,他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孝亲观念,并称社会改造问题求之古人,中国老子的思想最有价值。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1920年的中国,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民革命,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这一总体特征。这一年的部分大事记如下:

    时间

    大事记

    1月

    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陆续使用白话文教材

    5月

    ①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②孙中山发表演讲,强调国民党“今后应再有一番革命,才能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

    8月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此后,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

    8月至次年春

    上海、北京、武汉等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工人周刊》等通俗读物纷纷创刊

    11月

    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上海印刷工会相继成立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两位哲学家的演讲在中国知识界反响不同的原因。
    (2)、为什么说1920年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结合材料一、二,联系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
  • 3、中共二大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

    ①放弃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②主张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③有了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开始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全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
    A、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B、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D、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 5、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可知,该单元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C、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6、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1921年,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红船上(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核心地位 C、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 7、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遭到了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 C、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D、引发了中国实业救国的热潮
  • 8、民国八年六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文中史事⋯⋯⋯(   )
    A、支持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B、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D、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 9、不管是从欧洲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而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

    项目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的排名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的排名

    1

    4

    2

    5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史料两则。

    材料三  以下内容摘自徐蓝的《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叙述》。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 1917 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顾问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写道:“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并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到1929 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 1926 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1)、依次将材料二中   ▲  处内容补充完整,并说说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一战”有着怎样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关系的变化。
  • 10、顾维钧在会议上发言:“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这次会议(   )
    A、与会各国都签署了《九国公约》 B、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实质上是一场列强的分赃会议 D、维持了战后世界的长久和平
  • 11、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以下能体现这一特征的选项有…(   )

    序号

    世界史

    中国史

    巴黎和会召开

    五四运动的爆发

    《九国公约》签署

    日本实现“门户开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新文化运动开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12、以下为一战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的是   (   )
    A、促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 B、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社会保障制度在英国建立起来 D、推动德国发明了内燃机
  • 13、“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曾经酿成这场战争的那个大问题——德国问题,依旧摆在国际事务的中心。”这预示着⋯⋯⋯⋯⋯⋯(   )
    A、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B、第二次世界大战祸根已然埋下 C、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D、欧洲各国将“用一个声音说话”
  • 14、右表数据可用于研究(   )   四国建造新军舰的费用(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1909年

    1108

    452

    176

    1018

    1914年

    1888

    1177

    1310

    1032

    A、新航路开辟动机 B、一战爆发的背景 C、法西斯势力崛起 D、冷战格局的形成
  • 15、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材料中的“联合抑德”包括(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建立三国协约 C、签署《九国公约》 D、组成三国同盟
  • 16、“当一方的战争目的是正义的,另一方的战争目的就必然是不正义的。但这种原理并不是可逆的,即战争的一方是不正义的并不能说明另一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下列战争中,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美国的独立战争 B、美国的南北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17、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开启了近代化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0年代,奕诉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立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898年,康有为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文地理……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1902年,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拟学堂章程,颡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全民皆兵)、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等)、世界观教育、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奕诉等人奏请设立同文馆的目的是什么?该“自强之道”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在康有为、张百熙等人的推动下,清政府在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3)、指出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民国政府追求“自由、平等”的表现。
    (4)、综合上述资料,简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理念变化的关系。
  • 18、20 世纪初以来,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下列人物与其文艺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
    A、郭沫若————《骆驼祥子》 B、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C、赵树理————《暴风骤雨》 D、周立波————《小二黑结婚》
  • 19、下图是小明复习科举制度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其中错误的一处是 (   )

    A、A B、B C、C D、D
  • 20、右表列举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这表明(   )

    服饰类型

    长袍、马褂、西装等

    交通工具

    马车、电车、汽车等

    通信方式

    电话、电报、邮传等

    饮食文化

    淮阳菜、洋葱、罐头等

    ①近代中国逐步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②近代中国日益独立、文明、富强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影响到中国 

    ④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多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