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内容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名言

    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郑成功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A、开拓创新 B、家国情怀 C、知行合一 D、兼收并蓄
  • 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其“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是(   )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发展海外贸易 C、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D、强化专制统治
  • 3、2024年1月12日《央视新闻·文博日历》推荐的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黎锦,花纹图案用黄、蓝、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纯手工绣成,中间一条为正面的黄龙,两侧和下面围绕有四条龙,呈现一幅龙舞沧海的场景,历经几百年依然鲜艳。这侧面反映清朝(   )
    A、农业技术的发达 B、商业贸易的兴盛 C、科技文化的繁荣 D、织造技艺的高超
  • 4、下面年代尺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演变。其中①处应为(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宣政院 C、设北庭都护府 D、设驻藏大臣
  • 5、同学们用民谣学习中国历史,查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民谣中的“闯王”指(   )
    A、陈胜 B、黄巢 C、王小波 D、李自成
  • 6、某学者在整理中国古代某阶段思想时检索到以下关键词句:“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整理的相关主题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明清儒学
  • 7、某同学为撰写历史小论文,实地考察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并购买《马可·波罗行纪》、《忽必烈》等书。据此判断,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可能是(   )
    A、开放浪漫·大唐风 B、轻奢宋朝·梦江南 C、多元文化·元大都 D、雄伟壮丽·紫禁城
  • 8、下面是某中学历史社团“历史大讲堂”的宣传海报。讲座名称可能是(   )

    A、魏晋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两宋经济发展新现象 C、唐朝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9、七年级某班同学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收复建康,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到的是(   )
    A、杜甫报效国家的理想 B、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D、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 10、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依据。若研究北宋东京的发展状况,可选择的史料是(   )
    A、《清明上河图》(局部) B、《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 C、《倭寇图卷》(局部) D、《姑苏繁华图》(局部)
  • 11、某中学七年级开展《历史讲坛》节目,假如由你准备以“隋唐历史”为主题准备你的节目内容,下列适合作为节目题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12、甘肃敦煌莫高窟被称为是“墙壁上的博物馆”,拥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不仅表现不同时代佛教的主题,更生动呈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此可知,敦煌莫高窟体现了(   )

    A、史料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统一 B、丝绸之路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C、古代民族间交流交融的频繁 D、唐朝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理
  • 13、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   )
    A、与佛教的思想殊途同归 B、体现了追寻精神自由态度 C、为反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14、读史明智,学史崇德。唐代孙思邀少时立志学医,努力钻研前人医书,先后收集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多次拒绝高官爵禄,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我们能从中感悟到孙思邈(   )
    A、秉笔直书的风骨 B、
    保疆戍边的壮举
    C、驱荷逐夷的决心 D、仁爱济世的品德
  • 15、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莫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装饰折射出唐朝(   )
    A、经济繁荣 B、兼容并包 C、民族和睦 D、边疆巩固
  • 16、唐朝时,汉人吃胡饼、戴胡帽,周边各族习汉礼、穿汉袍的情景常见;国家雅乐包括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乐曲,西域也有擅长唐人乐舞者。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民族日趋交融 B、音乐登峰造极 C、移民活动频繁 D、政治秩序稳定
  • 17、下图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文稿中“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果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取义成仁之事。文稿可印证(   )

    A、隋朝灭亡 B、突厥西迁 C、鉴真东渡 D、安史之乱
  • 18、七年级计划推送历史人物主题公众号。以下史事可以出现在下面人物专栏中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19、据《通典·食货》卷七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储米栗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该记载反映了隋朝(   )
    A、矛盾激化 B、国力强盛 C、技术高超 D、徭役繁重
  • 20、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观察下面两幅地图

    图1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图2  辽、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材料一两幅图中,中央王朝管辖的区域较大的是图(填序号)。图1中,①是唐朝设置的什么机构? 

    (2)、材料二  唐朝……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什么?举一个例子说明唐朝实行“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

    (3)、材料三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中国政治制度史》

    据材料三,概括元代在地方实行的制度名称及其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什么机构来管辖东南地区。

    (4)、材料纵观清朝的边疆治理过程,其治理智慧在于,清初以“因俗而治”的策略把边疆地区纳入版图,真正实现了“大一统”格局,体现了治理中妥协的智慧;待70—100年之后,边疆地区统治逐渐稳定,但也出现各种问题,为此,清廷逐步谋划“修教齐政”之策,即把边疆和内地治理通盘考虑,把中央权力进一步渗透到边疆地区,实现全国地方教化与治理的一体化发展,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形成治理的联动效应,体现治理中改革的智慧。

    ——摘自吕文利《清朝边疆治理的一体化方案》

    依据材料四,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智慧。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有效治理产生的影响并总结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