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刘少奇指出,这是争取战争胜利有决定意义的一环。这“一环”是指(    )
    A、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B、将工作的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C、发动自卫反击战争 D、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
  • 2、下图是小李绘制的一幅示意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自卫反击,御敌于外 C、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D、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 3、据记载,到1948年底,仅山东解放区就有2000多万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获得了近3000万亩土地。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
  • 4、下图为 1947 年山东解放区某地颁发的地权证书,该证书见证了 (    )

    A、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 C、减租减息 D、大生产运动
  • 5、1949年3月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香山,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 6、平津战役期间,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
  • 7、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张书摘。

    (1)、列举史实印证书摘一中蒋介石“北平变成沈阳,南京变成北平”预测的准确性。
    (2)、根据书摘二概括淞沪会战中日军“进展甚难”的主要原因,并说说这次会战对中国抗战局势的影响。
    (3)、材料二:三幅图片。

    综合三幅图片,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9、“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记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 30 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的民族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 (      )
    A、卢沟桥事变纪念馆 B、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C、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D、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10、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该命令引发的灾难性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 B、卢沟桥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八一三事变
  • 11、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相继踏过我国大片领土。下列城市被日军侵占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北平—上海—南京—天津—沈阳 B、上海—北平—天津—沈阳—南京 C、沈阳—北平—天津—南京—上海 D、沈阳—北平—天津—上海—南京
  • 12、下面电影讲述了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孤守四行仓库的壮举。该电影取材于(    )

    A、长城抗战 B、淞沪会战 C、宝山保卫战 D、南京保卫战
  •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经济合作。日本军方……许诺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率先打破日本军方这一“许诺”的历史事件是 (      )
    A、长城抗战 B、平津保卫战 C、淞沪会战 D、南京保卫战
  • 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下列能够体现该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    )
    A、黄埔军校—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局部抗战 C、国民党一大—南昌起义—新四军成立 D、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
  • 15、下图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零师师长贺龙的胸章。该胸章的出现表明(    )

    A、国民革命开始 B、红军长征胜利 C、局部抗战爆发 D、国共团结御侮
  • 16、1937年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表明(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D、国共两党间的矛盾彻底化解
  • 17、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殉国的将军是(    )
    A、杨靖宇、赵尚志 B、冯玉祥、吉鸿昌 C、蒋光鼐、蔡廷锴 D、赵登禹、佟麟阁
  • 18、下面新闻所报道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B、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国共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19、南京失陷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
  • 20、七七事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