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台湾当局先是提出“三不政策”,后又被迫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中国共产党又立即落实有关政策,设置相关机构促进两岸交流。这反映出( )A、两岸的青年积极开展互学互鉴的活动 B、大陆已经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大陆充分展现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诚意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历史十分悠久
-
2、自1999年澳门回归至2023年,澳门与内地的贸易总额从12.4亿澳门元增长至680亿澳门元;2004年,内地与港澳启动“姊妹学校”计划,增进青年交流,同时港澳著名高校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并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这体现出( )A、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B、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实施管治权 C、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日益深化 D、“一国两制”的方针发生变化
-
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的四部宪法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与原则。随着宪法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这反映出(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宪法的实践基础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受到国际影响 D、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
4、某校学生在进行“图片再现复兴之路”的项目式学习中选取以下内容设计了一块展板,该展板的主题是( )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
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A、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B、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 C、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D、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
5、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以下资料,他们探究的是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形成和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成果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形成东亚地区产业链。这种区域产业分工与价值链的形成,带动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经济起飞。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B、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发展 C、极大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D、彻底解决世界贸易争端
-
7、2013年至今,我国陆续在广东、上海、陕西、新疆等地设置22个中国自由贸易区。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资和进出口总额。这推动了我国(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沿海经济特区的试点和推广 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8、1979年5月,国家相关部门选择八家企业作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同年7月,国务院扩大试点范围。同年底,全国试点企业扩展到4200个,1980年6月达到6600个,这一过程体现出改革开放( )A、促进农村乡镇企业产生 B、推进的步伐循序渐进 C、推动了企业所有制变化 D、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
9、1980年,党中央指出:“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面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这一指示( )A、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B、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C、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D、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0、1978年后,《人民日报》在报道中逐渐增加了对经济建设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关于科学技术、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报道大幅增加。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开始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
11、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时整理了以下材料,这说明“两个30年”之间的关系为( )
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成就(部分)
对改革开放后30年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8亿左右:中国的文盲率也从建国时的80%降到1978年的35%以下。
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在工农业生产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4.8%,重工业所占工业的比重达到56%,工业体系基本完整。
为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制造强国”的跃升打下坚实基础。
A、“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奠定基础 B、“后30年”是对“前 30年”的否定超越 C、“前30年”与“后30年”发展没有关系 D、“后30年”改变“前30年”的社会制度 -
12、右图是1959年杨焕照创作的《田园瓜果熟满载送市场》年画,呈现出一片丰收喜悦的场景。这一作品( )A、激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B、真实再现当时农业生产成就 C、反映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迁 D、说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
13、《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其中第二步是,“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第二步”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推行土地改革 C、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D、完成三大改造
-
1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钢材品种从170多种增加到370多种,复合不锈钢板、汽车用薄钢板、无缝钢管等均可自主生产,钢材自给率由5%提高到86%。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我国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C、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进 D、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建设方针取得成效
-
15、新中国在土地改革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基本都须经农民协会讨论、决议然后才能执行,农民协会组织成为土地改革的主力军。这一现象说明土地改革( )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C、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D、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
16、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电影中,出现了大量阿玛尼(朝鲜语对长辈女性尊称)的形象,如《三八线上》通过阿玛尼为志愿兵“小不点”缝制服、送打糕等日常生活细节,塑造出一个亲切慈祥,为志愿军“操心如母”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中国国家安全 C、凸显抗美援朝正义性 D、激发人民建设热情
-
1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探索基于统一战线的党派合作实践,视政党合作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路径。下列能够体现这一实践的事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土地改革 C、西藏地区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
18、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摘编自《西藏歌谣》
材料二
图是元朝皇帝颁给云丹坚赞的圣旨,藏于辽宁省档案馆
皇帝宣谕西藏各地僧俗官员、百姓:
委任云丹坚赞为地方招讨司的招讨使,以监督完成一切差发,站户,军户地税,商税的征收等诸项事宜。
材料三
达赖金印班禅金印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驻藏大臣每年五六月间奏明,轮流一人前往后藏巡视边界,操阅番兵。
——摘编自《卫藏通志》卷十二《条例》
金奔巴瓶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歌谣所颂扬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意义。(2)、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提取其可印证的历史信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对西藏的治理措施。(4)、综上所述,谈谈你从边疆治理中获得的启示。 -
19、经济反映社会面貌,见证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骆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唐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西城商人航海而东者大多在广州碇泊,“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每日到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多达10余艘。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北宋对外贸易港口的增加与繁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商道已让位于东南海道。南宋时,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较快,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海外贸易利润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招律远人,阜通货贿”作为一项重要国策积极实施。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三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著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出现了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和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对外贸易的途径,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陆路商道已让位于东南海道”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出现的新发展。 -
20、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选拔关乎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实现以血缘亲疏来确定官职高下的“亲贵合一”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打破了贵族制的等级界限,使一些有才能而出身卑微的人得到重用。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入宋,工商杂员子弟亦被允许报考,甚至僧侣道士也能应试。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科举制的持久存在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科举之弊,主要在于命题和行文的固定程式。到了清代,统治者有意把八股取士与禁锢思想结合起来,以严格规范的文字程式约束士子。明清的八股取士,把“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弊端发展到了极限。登科者只能空谈心性,于治国理民一无所长。儒学从整体上已经显露出不能适应形势。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持久存在”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人才选拔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