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是某公众号新一期历史学习专题推文的内容,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学习主题是( )
图片
李宗仁组织军队就战照片
书籍
《血肉长城:徐州会战》《墨兵江汉:武汉会战》
地图
《淞沪会战示意图》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局部抗战的开始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抗日战争的胜利 -
2、“四海含悲,九天酒泪,愤日寇善行,暴戾恣睢,冤魂卅万南京耻;碑铭史鉴,酒奠亡灵,警神州志士,图强勤力,热血千秋中国心。”该诗词所反映的是(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九一八事变 C、日军报复性“扫荡” D、南京大屠杀
-
3、以下是某班组织“史料学史”活动展示的资料。这共同佐证了当时( )
由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朱德指挥下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A、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D、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4、下图选自抗日救亡宣传画展,该画描绘了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抗的场景。该作品( )A、再现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表达了维护共和制度的决心 C、宣传了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D、揭示了建立伪满洲国的企图 七七事变(中国军队还击日军)
-
5、如下是不同人物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及观点。据此推测,这一历史事件是( )
人物
观点
江泽民
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张、杨|两将军的父举“有大功于抗战事业”,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人物
观点
毛泽东
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A、组建国民革命军 B、七七事变 C、创办黄埔军校 D、西安事变 -
6、课堂上老师展示了如下历史照片,这可用来了解( )A、国民党制造反共“摩擦” B、国民党爱国将士抗日决心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7、1935年12月,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阐述不久前召开的会议精神,指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反对狭隘的关门主义,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这场“会议”指的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古田会议 D、瓦窑堡会议
-
8、在一二•九运动影响下,从11日开始,天津、保定、太原、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的爱国行动。风暴迅速蔓延开来,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群众运动。该局面( )A、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打击了国民党对日妥协退让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
9、小万同学在课后复习时搜集到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军的相关军事行动,这些行动说明当时日本侵华( )
指挥者/命令者
军事行动
今回新太郎大尉
攻击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东北军第7旅
关东军高级参谋板经征回部
命令日军分别进攻北大营和沈阳城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
命令第二师团主力迅速向沈阳城进攻
A、有组织有计划 B、属于临时冲突 C、注重舆论控制 D、后勤补充充足 -
10、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某班围绕“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当地群众协助红军找到木船,帮助几万将士渡过天险。当茫茫大草地横亘在红军面前时,当地一位藏族通司(向导)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4天4夜,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长征途中,沿途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加入红军,使红军队伍不断有人倒下减员又不断补充壮大成为可能。
————摘编自张理海《长征是红军与
人民群众永结同心的远征》
人民的支持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二组
遵义会议后,在中央正确的领导和指挥下,红军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很快在军事上打开局面,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赌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国歼红军于川、路、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特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摘编自齐小林《党的坚强领导:
长程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组
红军战士的英勇
研究报告示例研究角度:人民的支持。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的素材看,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人民群众帮助红军渡过金沙江。过草地的过程中藏族向导帮助红军找到走出草地的路线。人民群众加入红军为红军补充兵力。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发现,红军长征途中,沿途各地、各族民众为红军提供帮助,为红军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结论: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1)、在第二、三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
11、弘扬红色基因,赓续光荣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并发动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毛泽东率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建是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把苏联理论硬搬到中国,导致第五次反“国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毛泽东曾言:“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摘编自全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秋收起义斗争策略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秋收起义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并说明“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这句话的含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形成的红色基因的认识。 -
12、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及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国民革命的四个阶段
阶段
概况
开始阶段(1924年1月至1925年3月)
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组织革命军、|开展工造、农运和各项革命活动
发展阶段(1925年3月至1926年3月)
国民革命迅猛高涨,国共两党多方面的重要,并同扫落了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
阶段
概况
转折阶段(1926年3|月至1927年3月)
北伐顺利进展,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北伐,为赢得|北伐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蒋介|石势力逐渐控制国民党,随时计划分裂国共合作
两党合作的破裂(1927|年4月至7月)
1927年4月,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分裂国共合作,杀戮共产党人和革命者。1927年7月15日,江靖卫宣告“分共”
——摘编自张广信、周炜等主编《国共关系研究》
材料三 在1927年7月初,中共中央就已经清楚地看到国共关系全面破裂的前景了。围绕着如何应付破裂的局面,中共中央内部早就开始了讨论。大家基本上一致认为破裂后的形势对共产党人不利,共产党要重新从地下走到街上来,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武装。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中考新考法·分析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国共关系发生的变化,并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碳裂的局面?(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
13、长征是中国革命从大危急转向大稳固、从大挫折走向大胜利的远程行军绝唱。长征的胜利结束,庄严宣告了敌人几倍甚至几十倍胜于红军兵力的围追堵截脚底失败。这说明红军长征胜利 (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企图 B、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C、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第五次“围剿”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
-
14、如下油画描绘了红军战士夜宿草地围在篱火边烤衣服、吹笛子的场景。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们( )A、对革命前途的探索精神 B、振奋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C、为革命舍生忘死的精神 D、不怕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
-
15、张闻天同志回顾遵义会议时说道:“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的意义⋯⋯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验 B、从组织上确立了对军队的领导 C、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 D、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16、下图是陈云在遵义会议后写的传达提纲,记述了遵义会议主要议题及决定。下列内容能够记录在其内的是 ( )A、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B、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经验 C、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议传达提纲》手稿
-
17、对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上联“思想铸魂,立党为公昭日月”,下联“红旗定向,听军从令固江山”,横批“党指挥枪”。与对联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中共一大
-
18、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收集了如下诗词,据此推断,这些诗词讲述的内容发生于( )
遵义会议院艰危,全军将士喜上眉。重占遵义施计巧,再夺娄山显神威。
——欧阳文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聂荣臻
A、红军长征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
19、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守,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已经完全丧失。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湘西进军,被迫开始长征。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蒋介石获得帝国主义支持 B、中央苏区物资的匮乏 C、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D、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
-
20、下面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所著文章的节选。这体现了 ( )
《井冈山的斗争》
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同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例⋯⋯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所以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A、革命统一战线思想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中心城市暴动思想 D、资产阶级革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