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宋武举考试的标准“以文为主”,其内容为武艺和策论。武艺主要是考弓马。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论,后考《武经七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宋代盛行读书风气 C、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2、从下面知识卡片的内容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宋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宋朝地方政府效率很高 D、宋朝重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材料内容。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方式。
    (2)、根据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当船队来到时,人们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从远方而来的客人。

    材料二 清政府的这一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它所起的作用其实不只限于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中国与世界相隔绝,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抑制了社会活力……由于广州十三行的垄断,使得中外贸易……转向为封建王朝效劳。

    ——摘编自戴逸主编《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位置及其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2)、材料二中“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其间经历了一个过程。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废除行省,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属于中央相关部门。……洪武十三年正月,复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军机处为清代所独创……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概括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设立军机处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趋势。
  • 6、明清时期有着灿烂的科技文化。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改正:

    (2)、王守仁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改正:

    (3)、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改正:

    (4)、到清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更为繁荣,最有影响力的是昆曲和黄梅戏。

    改正:

  • 7、明清时期,“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林冲雪夜上梁山”等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这种现象说明,明清小说(  )
    A、完全替代了其他文学形式 B、因其真实性受到大众欢迎 C、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D、艺术水准达到了古代巅峰
  • 8、“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它不但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9、与汉代“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意思是不要到百里之外卖木材,不要到千里外卖粮食)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最适合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市舶司的设置 B、商帮的兴起 C、驿站的建设 D、十三行的设立
  • 10、下面的示意图表明清朝面临的状况是(  )

    A、空前繁荣 B、思想禁锢 C、危机四伏 D、政权更替
  • 11、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咏史》中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该现象(  )
    A、杜绝了腐败现象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阻碍了社会进步 D、创新了教育模式
  • 12、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有17余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后,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乾隆皇帝此举(  )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C、打击了分裂势力 D、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 13、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与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这折射出清朝致力于(  )
    A、加强东南区域的管辖 B、稳定西南地区的政治局面 C、巩固西北边疆的统治 D、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
  • 14、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了一张关于名人名句的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皇帝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主权 C、推动经济发展 D、加强文化交流
  • 15、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钱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后推翻明朝的政治力量是(  )
    A、投降清朝的吴三桂 B、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 C、皇太极建立的清朝 D、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
  • 16、明朝后期的赋税,主要由地方官员征收,而地方官员往往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加重百姓的负担,或者为了躲避朝廷的责罚,虚报赋税的数额,导致了赋税的不公平和不准确,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里论述的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C、明朝灭亡的直接结果 D、清朝建立的原因
  • 17、戚继光和他率领的“戚家军”驱赶了侵略者,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下面用文学形式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这一“画面”可命名为(  )

    满江红·谒戚继光纪念馆

    吴玉忠

    兴化烽烟,谁记起、明朝中叶。戚家军、奔波万里,闽中征伐。擒虏路歧凭渚岸,破倭巢穴乘江月。战林墩、血洒木兰溪,堪残烈。

    追往事,思英杰。谈元帅,歌难歇。且巧施战法,独创刀钺。百世功名归史册,千年岁月翻新页。望未来、此馆慰初心,金瓯烨。

    A、远航展国威 B、抗倭保人民 C、收台促统一 D、战俄护边疆
  • 18、针对明朝的科举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科举儒生多离经叛道 B、科举取士日益规范 C、四书五经是必考内容 D、八股取士弊大于利
  • 19、下面所示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在于证实(  )

    A、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B、明朝时期皇权的强化 C、明代小篆字体的流行 D、明朝手工业领先世界
  • 20、观察下表,拥有这样人生经历的人物是(  )
    A、李隆基 B、赵匡胤 C、朱元璋 D、李自成
上一页 970 971 972 973 9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