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
  • 2、1899年,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 3、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英雄人物是;清政府于年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
  • 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以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 5、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了的合法化。
  • 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了(     )
    A、《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海关税收损失严重 B、官办民用工业对外国资本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百日维新对中国民办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中国企业面临困难处境
  • 7、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①处应该是(     )

    A、金田起义 B、天京事变 C、定都天京 D、天京陷落
  • 8、“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英军攻陷了浙江定海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
  • 9、

    自由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法制·追求自由】

    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英国议会以什么方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由此,确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杰斐逊起草的这一文件正式宣告解除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并升华为一部革命性的宪章——它旨在将美国人团结在自由之旗和共同意愿之下……在美国革命激励之下,一群法国贵族起草了一份政治宣言。宣言宣布:普世权利的基石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奠基性文件。

    ——摘编自《文件中的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杰斐逊起草的这一文件”和“法国大革命的奠基性文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思想·宣传自由】

    材料三   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和黑暗……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3)材料三所说的“思想解放运动”指哪场运动?分析该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材料四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以其真理的光芒照耀着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科技·创造自由】

    材料五   珍妮机发明后,一个织工生产的棉纱数量相当于此前200织工的产量。1770—1840年,英国工人每天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7倍……长期以来,英格兰东南部是英国经济的重心,北部贫穷落后,南威尔士几乎无人居住。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生产逐步向英格兰西北部、南威尔士等地扩展,形成了曼彻斯特等新兴工业城市……英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60年的25%上升到1851年的50%以上。1760—1814年,5万人以上的城市由2个增加到24个。

    ——摘编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5)根据材料五,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写出两点即可)
  • 10、13--17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推动着欧洲进入近代社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手工业不再只是农业的依附,越来越向着专门化发展,商人日益频繁的商业活动,使得城市和乡村联系日益密切;随着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涌入,城市生活的产生,而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末期的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日益成为城市生活最活跃的因素,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整体面貌。

    材料二    它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只限于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等社会上少数英才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入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赋予其新的意义,使之“再生”。

    材料三   新航路的开辟突破了新旧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横跨大西洋两岸的贸易由无到有、由少变多逐渐繁荣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新兴的主导力量——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大西洋的东岸,17世纪在欧洲西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相比之下,传统的经济中心——地中海地区显得有点停滞不前。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处于变革”的表现。(至少两表现)
    (2)、据材料二,这一“思想文化运动”是什么运动?归纳这一想文化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场思想文化运动是一种“再生“的认识?
    (4)、据材料三,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文)
  • 11、史观不同就会对历史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读。所谓全球史现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历史。如果以这种角度看殖民扩张的影响,应该是(     )
    A、“带着血泪的进步”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D、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严重灾难
  • 12、据下表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字数字符号

    A、多样性 B、一致性 C、互信性 D、互鉴性
  • 13、

    某校八年级同学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索历程进行探究,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完成。

    【经济近代化】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运动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

    【政治近代化】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中国历史上这次“政治近代化”的变法是指哪次变革尝试?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想近代化】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宣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力倡白话文,开展了文学革命,请举出这一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品。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你选取任意角度提炼一个与近代化探索有关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4、从1919年开始的新民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一起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艰难过程。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材料二   《新青年》刊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按各文类别归类列表(部分)如下:

    类别

    1920年9月前(篇)

    1920年9月后(篇)

    思想(启蒙)

    65

    2

    小说

    34

    15

    科学社会主义

    1

    79

    俄国研究

    4

    41

    国民革命

    0

    113

    ——摘编自张涛《<新青年>研究》

    材料三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蕴含的哪些精神值得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新青年》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船”上确立的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 15、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矢志以革命手段进行民主革命,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虽然这种意识还带有过去时代的色彩,但它又成为革命党人“驱除鞑虏”口号的现实回声。在民变空旧秩序的墙脚之后,革命造成的奋力一击,遂使封建帝制应声倒埸。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礼服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材料四

    《老猿百态》——“专制大刀杀人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驱除鞑虏”口号体现了三民主义的哪项内容?“遂使封建帝制应声倒塌”指的是哪个事件?
    (3)、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材料二所指历史事件的功绩和缺憾。
    (4)、孙中山先生说过:“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就此,请你为“振兴中国”进言献策。
  • 16、打开中国近代史,面对列强一次次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某校八年级的同学们围绕“入侵·抗争”的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进来。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为了更好地斗争,太平天国领导人在斗争的不同阶段颁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使这次运动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次农民起义。

    ——丁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图中①②③处信息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在不同阶段颁布的两部施政纲领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
  • 17、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常见的构成要素。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 18、他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 19、罗志田指出,今日说到新文化运动,最多提到的是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我们正在使用的白话文。实际上,陈独秀那段有名的“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的名言直到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才出现。材料表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
    A、发生的背景 B、开始的标志 C、发展的有利条件 D、带来的社会影响
  • 20、造成下列表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农户

    耕地

    荒地

    军费

    时间

    1914—1918年

    1914—1918年

    1914—1918年

    1916—1918年

    变化

    减少1500多万户

    减少2600多万亩

    增加4900多万亩

    增加5000多万元

    A、鸦片战争 B、军阀割据纷争 C、二次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上一页 930 931 932 933 9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