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下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的做法(     )

    时间

    人物事件

    公元前134年

    确立察举制为选官制度

    公元前129年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公元前124年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公元前120年

    建立刺史制度

    公元前118年

    下令铸造五铢钱

    公元前109年

    巡视并治理黄河决口,止住水患

    A、增强了地方势力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建立了世袭制度 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 2、东汉以后,因为有了便捷的书写材料,著作数量逐步变多,在书法、绘画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家。“便捷的书写材料”指的是(     )
    A、龟甲 B、绢帛 C、竹简 D、
  • 3、许多成语典故源自历史事件。与下列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匹配正确的成语是(     )

    刘邦   项羽   韩信   张良

    A、四面楚歌 B、揭竿而起 C、草木皆兵 D、纸上谈兵
  • 4、如下图是广州区庄秦墓出土的一件兵器——秦戈,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它属典型的中原形制,风格是以往岭南墓中所没有的,它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等字。这一文物可佐证秦朝(     )

    A、统一岭南 B、统一度量衡 C、开凿灵渠 D、修筑驰道
  • 5、《秦律•厩苑律》有许多关于管理牛耕的规定,如在评比耕牛的考核中,成绩领先的,有关人员可以得到相应奖励。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主事者要受到惩罚。这反映了秦朝(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设置三公九卿制度 D、注重兴修水利
  • 6、如下表为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编年纪》的记载(部分)。这可用来研究(     )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口口口口南郡备敬(警)。

    廿一年,韩王死。

    廿二年,攻魏梁(梁)。

    廿三年,兴,攻荆。

    A、春秋的兼并战争 B、战国七雄的形成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的刑罚制度
  • 7、《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描述: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据此可推断(     )
    A、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 C、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 D、《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
  • 8、某校准备编写校本教材《诸子百家的“爱”》,书稿以人物为单元,目录(部分)如下表。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

    第一单元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第二单元   孔子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第三单元   墨子爱天下,倡____

    第四单元   韩非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兼爱非攻 B、以德治国 C、顺应自然 D、礼法并用
  • 9、如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分裂割据的延续 C、中央官制的完善 D、统一进程的加速
  • 10、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
  • 11、小明同学参观博物馆,看到以下展板(如下图)。该展板可用于研究(     )

    A、夏朝的文明 B、西周的礼制 C、商朝的刑法 D、战国的法制
  • 12、如下图是龙山文化的黑陶杯,陶杯通体铮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时需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由此推断,当时(     )

    A、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B、商业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D、农业发达
  • 13、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品丰富,与城外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陶寺古城遗址也有类似的现象。两地的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中华文明汇聚中原 B、经济结构较为合理 C、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D、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 14、如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及其特征。这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

    文化遗存

    所在地域

    主要特征

    兴隆洼文化

    辽河流域

    以玉器加工和粟、黍种植为主,也有渔猎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以木结构建筑著称

    A、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B、没有明显贫富分化 C、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D、原始商业得到发展
  • 15、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钻孔的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管(骨坠)等。这反映了山顶洞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有了审美观念 C、学会种植水稻 D、过着群居生活
  • 16、

    在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甚至成为历史的聚合点。阅读材料

    材料一:如下表所示

    剧幕1名称:               

    旁白: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虎门禁烟。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剧幕2名称:海战英雄

    旁白:                                

    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

    (1)一组同学撰写了民族英雄剧本台词,请将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二: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无法挽回,却不收。”……有学者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后认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3)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哪种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下表所示

    年份

    事件

    年份

    事件

    1860年

    《北京条约》签订

    1897年

    严复发表《天演论》

    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98年

    百日维新

    1872年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1905年

    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请从材料一大事年表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并说明设计理由。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前期的认识。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国家平等”的基本观念……不屑于设立国家专职外交机构,笼统地以“夷务”对待……各部门之间分工并不明确,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责任制,遇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

    ——摘编自林红玲《试论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国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外交特征。

    材料二:中英鸦片战争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妥协退让的原因。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城下之约”中最能反映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的条款是哪一条?

    材料三:《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通商事务增多。道光皇帝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奏咸丰帝建议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1861年,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1912年,王宠惠出任第一任外交部长。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外交机构设置的变化。
  • 19、史学家陈旭麓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观点(       )
    A、是不符合当时历史真实的 B、认为当时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C、认为袁世凯做皇帝有法律依据 D、认为袁世凯掌权是时代产物
  • 20、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湖北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助出谋划策,他亲自以谘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起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知
    A、立宪派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B、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合作的结果 C、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强大 D、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上一页 928 929 930 931 9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