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

    田中角荣访华

    1978年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

    澳门回归祖国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21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上图是照片——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进行考察,七十年代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观的始终捍卫,如对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等原则始终如一的传承。

    ——摘自白卫东、刘常真《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分别指什么。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GDP增长率峰值出现的关键原因。

    材料二     过去,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主要是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上考虑如何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推动国内经济贸易体制改革以适应国际经贸体制的关系。今天,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高度来部署中国的对外开放举措,来引领世界经济潮流、来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就是这个历史要求的时代产物。

    ——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一项体现中国“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的措施。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年代尺能形象直观地呈现历史发展进程。材料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年代尺(局部),写出其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重大史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起步时的特点及原因。

  • 5、一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出现了以下关键词:“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线上教学”。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生态问题 B、人口问题 C、计算机网络 D、化工新材料
  • 6、“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研发的杂交水稻使数百万人脱离了饥饿,是“真正的粮食英雄”。他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 7、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5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     )
    A、独立自主 B、不结盟 C、“一边倒 D、睦邻友好
  • 8、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的周南说:“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表决结果一出来,许多非洲国家代表热烈鼓掌。”周南回忆的是(     )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 9、下侧照片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场景。该照片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D、中国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0、某同学设计了下图的知识结构图。图中处应填(     )

    A、土地改革 B、改革开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一国两制
  • 11、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曾写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句中“前仇旧恨今尽雪"的指的是(     )
    A、西部大开发 B、香港回归祖国 C、澳门回归祖国 D、达成“九二共识”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得到新发展,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材料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求同存异”方针 C、“一国两制”方针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13、词汇出现频率反映国家发展变化。“中国梦、一带一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词汇高频率出现在我国各大报刊媒体的时间段是(     )
    A、1949—1956年 B、1978—1990年 C、1992—2001年 D、2012—2023年
  • 14、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上述场景的主要原因是(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入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面貌
  • 15、小说《大江大河》中说,“吉恩顾虑的国外投资能否被允许进入等问题可能因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而迎刃而解。他们都认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是指(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6、下图思维导图的“结论”应该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C、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开启 D、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
  • 17、下图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C、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D、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 18、根据下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9、毛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耕者有其田 D、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20、某同学在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准备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最适合在此地宣讲的是(     )
    A、飞夺泸定桥 B、血战台儿庄 C、挺进大别山 D、坚守上甘岭
上一页 920 921 922 923 9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