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盛行于战国晚期。其工艺是先在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经过打磨使器表光亮,从而利用金银和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辉煌的图案与铭文。这体现了战国时期( )A、手工业水平高超 B、生产方式的变化 C、社会风气的转变 D、商业贸易的繁荣
-
2、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可印证春秋战国时期( )


A、阶级矛盾尖锐 B、战争十分频繁 C、经济水平提高 D、民族交融加强 -
3、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新馆设8个展厅,地上共三层,是首个全景式展现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该馆聚焦的是( )A、史前文明 B、夏文明 C、商文明 D、周文明
-
4、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黄帝陵祭拜,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这体现出炎黄子孙的( )A、地区差异性 B、信仰多元化 C、民族认同感 D、思想包容性
-
5、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出现贫富分化 B、重视墓葬文化 C、进入氏族社会 D、社会生活奢侈
-
6、龙华区某同学上完历史课后整理了以下学习笔记,请推断其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农业起源和定居生活 C、远古时代的传说 D、制作陶器和家畜饲养 -
7、考古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探索工具。考古学家在湖北某遗址先后发现三个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由此推断,该遗址古人类( )A、能制作和使用工具 B、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已经出现爱美意识 D、与现代人十分相似
-
8、探究七年级历史上册“科技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A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B东汉张仲景坐堂行医纪念邮票


C南朝科学家________(人)纪念邮票
D北朝贾思勰的________(书)书影
(1)、阅读材料,补充完整C和D的内容,C是 , D是。(2)、拟定分类的标准,把上述材料的四项内容分为两组。分类的标准
内容(只填字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作品
A 和________
(3)、选取上表其中一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内容
说明(各项内容及其联系)
-
9、“历史是现实的根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图二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与图二路线的相同处和差异处,结合所学,写出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2)、阅读材料二,围绕丝绸之路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0、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向社会发出“悬赏令”——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迄今为止,只有蒋玉斌一人获得最高奖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字在商朝殷墟卜辞中,是常见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字,以前没有确认的解释,现在根据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屯”字在西周金文解释中,从“戈”断“屯”时,也读为“蠢”。
在商朝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有“屯盂方”(动乱的盂方)、“蠢淮夷”(动乱的淮夷)等句子,与先秦时期古书“蠢尔蛮荆”(动乱的蛮荆)的句子,与战国时期清华简“春(蠢)邦”(动乱的邦)的句子,对照读解,相互印证,可知甲骨文中的“
”字,就是“屯”字,即是蠢动的“蠢”。“屯”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像初生草木的幼芽
——整理自蒋玉斌《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
材料二 荀子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1)、阅读材料一,概述蒋玉斌释读出的商朝甲骨文字,他释读此字的方法,他释读此字过程中所反映的商朝社会问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初年为了有效解决与商朝同样的社会问题所创立的制度,并概括这个制度的特点。 -
11、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你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参观(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秦兵马俑 D、三国赤壁
-
12、《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崇尚武力控制 B、促进民族交融 C、避免政治斗争 D、认同汉族文化
-
13、王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A、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B、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D、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
14、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这种人口大规模南迁的情况开始于( )
A、西晋 B、东汉末年 C、三国 D、秦朝末年 -
15、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黄岩岛 C、海南 D、钓鱼岛
-
16、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西南边疆的治理
-
17、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以下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秦惠王开始铸造,秦始皇全国推广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并推广
A、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C、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D、统治者加强经济的管控 -
18、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平民)为天子三公(高官),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朝廷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天下学士盲目跟风 D、儒学地位显著提升
-
19、《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文帝陵寝)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体现汉文帝提倡(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简 C、重视人才 D、虚心纳谏
-
20、《汉书》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当时面临的问题是( )A、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B、要形成统一的思想 C、解除外部势力的威胁 D、建立中央集权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