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尼罗河每年的泛滥会淹没一些土地,人们必须运用数学知识来测量这些土地的面积,来确定当年的赋税。因此“几乎古埃及人都会画各种直线的图形,每个人都是拉绳定界的先师”。这表明(     )
    A、农业经济阻碍科技进步 B、君主专制促进科技发展 C、古埃及人民有高超智慧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 2、

    七年级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以“中华英雄谱”为主题,进行了一次项目式学习,邀请你一起探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梳理教材内容】

    同学们发现历史教材中“学史崇德”的栏目介绍了一些伟大人物,于是整理成下表。

    时期

    人物

    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

    史前时期

    大禹

    大禹治水,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战国时期

    孟子

    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战国时期

    屈原

    虽遭排挤被流放,但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

    忧国忧民

    西汉时期

    张骞

    在联络大月氏的往返途中,两次被抓,却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的意志

    西汉时期

    司马迁

    在撰写《史记》期间遭受酷刑,但为了理想仍继续撰写,终于完成历史巨著。

    追求崇高理想、献身伟大事业

    三国时期

    诸葛亮

    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军国大政,忠于职守,治蜀有方。多次出师北伐曹魏,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

    为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





    (1)除上表所列人物外,你觉得本学期所学内容中还有哪位人物也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请续写表格。

    任务二   【分析人物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位历史人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任务三   【完成学习作品】

    材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根据本项目的所有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3、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处处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顺天时】

    材料一:

    【量地利】

    材料二:

    战国时期

    汉朝时期

    三国时期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耧车(模型)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

    【传智慧】

    材料三:

    时期

    作者

    农学著作

    主要内容

    秦汉时期

    氾胜之

    《氾胜之书》

    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南北朝时期

    贾思勰

    《齐民要术》

    这部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历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个称号于一身,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入选理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两个农业生产工具的主要功能,并简述其巧妙之处。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学著作对于农业发展的好处。
  • 4、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追根溯源】

    材料一:国外学术界曾比较普遍地认为,中华文明的开始应从商代晚期使用甲骨文字算起,只有大约三千三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我国的古代史学者仍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认为中华文明应从夏王朝的建立开始。“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要根据是《史记》等古文献记载,这一说法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得不到认可,认为“那只是传说”,不足为据。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到今年整整20年.

    ——摘自王巍《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与启示》

    【源来如此】

    材料二:

    【源远流长】

    材料三:

    图3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拉文明地图

    材料四:古老的中华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因种种原因由盛而衰、最终消亡,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霍林东《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原因。
    (2)、根据图1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长江下游地区或黄河中游地区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根据图2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
    (3)、根据图3分析图中这些文明产生位置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的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你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识。
  • 5、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张示意图,它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民族交融 D、繁荣开放
  • 6、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南北朝时期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世界难题。这体现出中国劳动人民(     )
    A、吃苦耐劳 B、无私奉献 C、勤劳勇敢 D、勇于创新
  • 7、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北魏境内各族人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仅孝文帝即位后的16年中,就发生农民起义29次,甚至在首都平城也发生了反抗北魏统治者的斗争。这体现出孝文帝改革旨在(     )
    A、壮大军事实力 B、加速文化融合 C、缓和社会矛盾 D、强化中央集权
  • 8、东晋南朝的皇帝对北方流民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把没收罪犯人家的土地分赐贫民,春耕前还曾下诏禁止杀牛,这体现出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南迁 C、生产工具先进 D、统治阶级重视
  • 9、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魏国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与之相似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 10、关于曹操的葬地曾有“七十二疑冢”之说,近日,央视电视栏目《考古公开课》走进曹操高陵,专家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文物,结合相关史料记载进行对比研究,解释了许多流传的争议问题。这体现出(     )
    A、历史文献与考古证据可相互印证 B、后世的研究比史书记载更为可靠 C、还原历史真相必须依靠考古发现 D、通过文献记录不能还原历史真相
  • 11、如图是深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九九乘法口诀”刻文陶砖。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两行乘法口诀很可能是制砖工匠趁砖坯未干时刻写上去的,其中一个“七”字为错别字,表明工匠所受的教育水平或许有限。这能从侧面印证当时深圳地区(     )

    A、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B、乘法口诀流传较广 C、制砖技术十分高超 D、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 12、东汉时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驻守西域。后因班超年迈,汉章帝召他回朝。消息一传出,西域各国上下十分恐慌,有人甚至抱住班超所骑马的马腿,不放他走。这反映出(     )
    A、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汉朝和西域的关系急剧恶化 C、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卓有成效 D、西域各国发展十分依赖汉朝
  • 13、某校历史社团整理了如下史料,可推知其探究的主题为丝绸之路开通的(     )

    《花神芙罗拉》,罗马帝国时期壁画,画中女子身着丝绸。

    今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木简。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蒜头纹银盒,有古代西亚波斯银器特点。

    A、背景 B、路线 C、经过 D、影响
  • 14、汉赋是两汉文学的代表文体,东汉后期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曾作《思玄赋》,借梦中远游的奇幻经历来抒发现实生活中的哀愁。与此文学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为(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各国诸侯并起作乱 C、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15、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经此一战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此后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管控。这一战役发生的时间属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1世纪末
  • 16、汉景帝陵墓中出现了形制各异的陶仓,能够反映出汉代五谷丰产的繁荣景象。与这一景象出现相关的政策是(     )

    以上陶仓均为汉景帝阳陵陪葬品

    A、休养生息 B、文景之治 C、以法治国 D、尊崇儒术
  • 17、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起响应,一些原六国旧贵族也试图借机复国。此外,秦吏、儒士、市井等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反秦的浪潮中。在各地反秦斗争的打击下,秦朝迅速走向灭亡。这表明(     )
    A、农民是起义军的主要力量 B、陈胜、吴广起义最后取得胜利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秦末农民起义军缺少统一领导
  • 18、秦简中记载,南郡郡守对下辖地区颁布地方性法令,要求各级官吏和百姓遵守中央统一的法令规定。皇帝还曾下令要求各郡向丞相上报年度工作计划,且对格式有统一要求。这表明郡县制是(     )
    A、秦朝地方行政最小单位 B、之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C、后世政治制度基本框架 D、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有效方式
  • 19、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过“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其中精品文物“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辞中记录了“商王武丁亲自占卜后判定边界有患,然后就收到了入侵报告”的事件。这表明甲骨文(     )
    A、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发展 B、主要记录军事征战活动 C、文字体系已经较为完整 D、可以用于研究当时社会
  • 20、某校计划组织“传承经典·自信自强”主题晚会,策划组在制作节目单(如图)时,适合放在“经典诵读”节目的作品为(     )

    A、《诗经》 B、《离骚》 C、《孟子》 D、《史记》
上一页 759 760 761 762 7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