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印度佛典认为,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双方关系是平等的。南北朝时期,佛教把孝敬双亲与因果报应相联系,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可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三教合一渐成主流 B、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C、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宗教的发展有时代性
  • 2、下列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姓名

    出身

    官职

    契苾何力

    铁勒部族可汗

    镇军大将军

    高仙芝

    高句丽人

    河西节度使

    李光弼

    契丹人

    太尉兼侍中

    元稹

    鲜卑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彦

    大食人

    翰林学士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 3、唐朝初年,藩镇节度使仅有培养自己亲兵部队的权利;后来为了解决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问题,中央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军事将领;玄宗天宝年间,又授予节度使在其辖区内的行政权。节度使权力的变化(     )
    A、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利于提高中央行政运转效率 C、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D、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
  • 4、明堂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祖、举行朝会、庆赏等大典的场所,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自称拓跋氏源于黄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举旨在(     )
    A、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B、借鉴汉族政权经验 C、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 5、农书《四民月令》记录了东汉田庄的多种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生产有谷物栽培、畜牧养禽、种植蚕桑果木:手工业生产有纺织、酿酒、制酱等。这表明,东汉田庄(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盛行自耕农经济 C、生产中精耕细作 D、具有自给自足性
  • 6、古代封泥直接反映了古人的玺印原貌,下图是秦朝一种官印的封泥,为当时缄封简牍而钤盖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由此可知,秦封泥(     )

    A、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B、有助于文书的秘密传递 C、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D、保证了政令的上传下达
  • 7、古代的棺,指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指套在棺外的木制封闭式结构。《庄子·杂篇》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与材料描写的制度相符合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 8、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 9、距今7200—6900年前的江苏省草堰港遗址,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其中,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由此可推知(     )
    A、当时渔猎采集已被取代 B、人类生产生活渐趋稳定 C、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D、该区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 10、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B、明显的阶级分化 C、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D、农业生产的发展
  • 11、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九年级(1)班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项目学习,某小组梳理了如下精神及其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部分)

    精神名称

    主要内涵

    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国际主义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改革开放精神

    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脱贫攻坚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1)、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表格增添一个精神谱系的精神名称。并简要说明其主要内涵。
    (2)、精神谱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担当。结合百年党史发展历程,阐述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出的努力。(要求:至少结合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 12、1945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该会议(   )
    A、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B、决定彻底消灭法西斯,战后成立联合国 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D、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 13、达·芬奇的画作《圣母子与圣安妮》中,圣母更像一位村妇,也是赤脚。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中的圣母形象,典雅而沉静,俯视着死去儿子的身体,表现出无奈与痛苦。这些作者的意图是(       )
    A、宣扬人要主宰万物 B、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C、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D、揭示现实生活人性
  • 14、下图为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变化情况。下图数量(千万海关两)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群众运动的进行 B、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15、如图是1943年艺术家古元根据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创作的木刻版画(局部)。该木刻版画(局部)从侧面反映了(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 D、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 16、某班举办反抗外来侵略专题展,其中有倭寇图卷、林则徐虎门销烟池遗址、北洋水师致远舰等图片。可以入选这一专题的图片是(     )
    A、步辇图 B、清明上河图 C、荷兰军队向郑成功投降图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
  • 17、某班举行图片展,其中图片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四川广汉出土的青铜面具共同体现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 C、社会组织十分严密 D、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 18、公元353年,王羲之与江南士人饮酒赋诗,辑成诗集,为了作序,他放下漆耳杯,铺纸,挥毫,泼墨,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工匠们创造的酒、漆器、纸张、笔墨,为兰亭诗集和序的诞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探源一:漆】

    材料—:甲骨文代表数字的“七”字写作“十”(见《殷契佚存》)。“十”读“qi”就是“七”字。文字的产生是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概括,这个“十”即是象征古代劳动人民在漆树上采割漆液时的割口形状。可见在殷商时人们已初步了解了生漆的性质,摸索出采割生漆的方法,才产生甲骨文的“十”。

    ——杨钊《先秦的漆器和漆树》

    材料二:

    图①

    图②

    图③

    【探源二:纸】

    材料三:

    “东汉墨迹纸”,出土于甘肃兰州伏龙坪东汉墓。借助纸张,一位近两千年前的无名氏与王羲之一样,给世界留下痕迹。墨迹内容推测为家书,部分内容解读如下:

    (女?)妇悉履(祉祐闊?)

    盈采东就医药会

    (悲?)(痛?)奈何当奈何(慨?)

    (相?)会得(此?)书复当西

    复见饮泣而行

    复当(留?)后忽

    材料四: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并未迅速推广开来。目前,公元二三世纪的纸张出土极少,出土的书写材料还是大批的竹简。造纸技术的改进没有停止,古籍记载,用左伯纸书写表达,“妙物远矣,邈不可追”。王羲之用坚如蚕茧的纸张作《兰亭序》,字体道美,成传世珍品。唐代《北堂书钞》记载,东晋余杭令范宁规定写公文时不许用竹简和粗糙的纸,引发仿效。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四五世纪以后,竹简、木牍不再多见,主要是植物纤维纸了。

    ——摘编自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

    (1)、根据材料一,判断甲骨文“漆”字可能是材料二中的图(填序号),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三,指出发明造纸术的意义。根据材料四,归纳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原因。
    (3)、漆工艺和造纸术都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请你另举一例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并阐述其蕴含的工匠精神。
  • 19、福田某校同学们策划了“如何学习历史”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一起来参加。

    【方法一:文物中看历史】

    图1 咸头岭遗址出土的彩陶

    图2 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

    图3 秦始皇兵马俑

    图4 云冈石窟造像

    示例:咸头岭遗址出土的彩陶距今约7000年,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由形制推测其用途为容器。这件陶器展现了古代先民的陶器制作技术和艺术审美,对研究深圳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二:文献中析历史】

    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方法三:地图中寻历史】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秦朝形势图

    (1)、请参照示例,从图2、图3、图4中任选一件文物,结合所学,说明其蕴含的历史信息。
    (2)、研读方法二中的两则材料,归纳秦国奖励军功的措施,分析其影响。
    (3)、比较方法三中的两幅地图,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控制地方的措施有哪些不同,任选其一说明意义。
    (4)、谈谈本次主题探究活动对你的启发。
  • 20、关于魏晋南北朝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各有侧重。某学习小组共读魏晋南北朝史的经典著述,部分目录如下图,据此推测,该著述研究的主题是(     )

    一、释“王与马共天下”

    二、论郗鉴——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

    三、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

    四、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

    五、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

    A、东晋门阀政治 B、中央集权的演变 C、南朝政权更迭 D、南方的人口迁徙
上一页 762 763 764 765 7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