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亲(吠舍)为了阻止女儿嫁给一位达利特(贱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袭击了他们,并残忍地砍掉了女儿的手。导致这幕悲剧发生的历史根源是(     )
    A、种姓制度 B、农奴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中央集权制
  • 2、文字承载历史,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的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它的诞生地是(     )
    A、 B、 C、 D、
  • 3、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A、亚洲文明,源远流长 B、海洋之滨,文明勃兴 C、古老建筑,规模宏大 D、大河文明,丰富多彩
  • 4、

    请结合所学完成以下探究题。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只是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封建势力过于强大,他们又不去也不可能到工农群众中去寻找力量,甚至害怕和敌对群众,这使得这场运动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之际,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

    ——摘编自《中国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器物上的不足。(     )

    B.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

    C.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和局限?

    【制度变革】

    材料三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3)材料三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四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思想解放】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4)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新的征程】

    材料五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5)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地点和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6)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5、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战争开始】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香港的水坑口街更名,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香港的很多地名都反映了那段被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     )

    (2)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侵略加剧】

    材料二: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典。与此同时,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政府遭到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西直门墙上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3)指出材料二英法两个强盗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及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材料三中的“割地”具体指什么?这一行为的危害是什么?

    【陷入深渊】

    材料四:“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5)材料四出自哪一条约?该条约中哪项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6、我国的近代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新旧民主革命最大的区别是(     )
    A、指导理论不同 B、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任务不同 D、奋斗目标不同
  • 7、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思想文化上感觉不足。”由此得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     )
    A、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 B、道路曲折最终失败 C、借鉴了各国探索成果 D、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 8、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 )
    A、清朝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 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 D、清朝封建统治养兵练兵之法
  • 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西方通过条约影响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离常轨,改道变形。“改道变形”指的是中国(     )
    A、封建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B、闭关锁国政策继续推行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油画)

    图2 洋务派创建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图3 《马关条约》签署场景

    图4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阅读以上材料,任选两幅图片,根据所反映的主题,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所选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据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之痛]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三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3)请问“英国人、法国……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奋起抗争]

    (4)如图所示的二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请你再举出两例(包括人物名称与主要事迹)?

    [忧患意识]

    (5)给以上探究确定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 1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巴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巫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处什么?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据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请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被唤醒后进行了哪次近代化的探索?探索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的含义。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所说的“树墩”,做什么努力?

    材料四   “现在日本在巴黎和会要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就要亡国了!所以今天我们到各国使馆要求各国主持公道,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这场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并写出最能体现其性质的一句口号。

    材料五

    (5)材料五这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仁人志士进行的探索活动有何共同特点?

  • 13、历史学习要正确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B、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 C、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D、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 14、文化思想战线上空前剧烈的战斗是以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这次“空前剧烈的战斗”(     )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5、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D、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时间

    重大事件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A    , 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7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1919年

    ①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遭到列强无理拒绝

    1919年5月4日

    ②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

    1919年

    ③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

    1921年7月23日

    ④中共一大召开,先在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宣告了   B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重中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   C   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1923年春

    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之后中国共产党对领导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请完成ABC处的知识填空。
    (2)、回答表格中①②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②③事件对于④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阅读表格内容,分析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之后,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4)、请你给上述表格添加一个合适的主题。
  • 17、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朱博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在中国社会形势动荡不宁,人心思变的20世纪初,以      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斗士开始热情地向中国人民宣扬自由、民主和革命的思想。在      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过英勇的战斗,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

    ——方敏《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的“实际行动”。如何理解“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中的信息填写完整,并概括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两面旗帜的人物,并简要说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间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感悟。
  • 18、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屈辱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摘编自《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产品总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出自哪一条约,与材料一相比,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它是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华战争的结果?
    (4)、造成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对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19、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出现了众多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洪秀全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2)、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其中康有为创办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3)、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猛回头》等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4)、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营造“民主科学”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 20、下图为五四运动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这主要是为了(     )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A、团结人民群众开展斗争 B、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C、在全国各地建立党组织 D、改变中国革命的面貌
上一页 190 191 192 193 1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