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时间轴展现的主题是(     )

    A、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 2、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哪个文件的签署(     )
    A、《慕尼黑协定》 B、《联合国家宣言》 C、《波茨坦公告》 D、《开罗宣言》
  • 3、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列宁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建立苏联 C、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D、颁布新宪法
  • 4、如图是1925—1939年美国、德国和英国三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变化对比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

    A、①是美国,1933年—1937年失业率下降是因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B、②是德国,1925—1939年失业率变化较小是因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C、③是美国,1932—1939年失业率快速下降是因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D、③是英国,1929—1939年失业率下降是因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 5、美国某网站进行“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调查活动。调查结果公布后,受到了美国黑人网民的严重质疑。他们普遍认为,一个维护了联邦统一且改写了美国黑人历史命运的卓越总统,票数不可能太少。请问黑人网民支持的这位总统最有可能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奥巴马
  • 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的帝国崩溃,分裂成若干欧洲小国。请比较以下两幅欧洲地图,选出一战后崩溃、分裂的国家是(     )

    A、法国 B、罗马尼亚 C、奥匈帝国 D、波兰
  • 7、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期间,建立了一系列的英式学校。学校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传授工作的技能,受到欧洲人和本地人的欢迎。进入到19世纪中叶,学校数量大增,规模扩大,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结构和管理模式,确立起了印度□□的现代体系。□□应是(     )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教育
  • 8、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得最早,也最典型。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租地农场的建立者是(     )
    A、领主 B、农奴 C、富裕农民 D、城市居民
  • 9、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材料一:“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宋史职宫志考正》

    材料三:1915年,《青年杂志》在发刊词中称: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这些制度、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注:去旧更新),则社会永无宁日。

    材料四:民法典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尊法”思想。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民法典注重发挥道德教化在培育民法文化、滋养民法精神、促进民法实施、增进社会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鲜明的体现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编纂中,将民法的技术性、规范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有机结合起来。

    ——易军《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彰显民族智慧》

    (1)、概括一中韩非子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实践法家思想方面的做法。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文化繁荣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青年杂志》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简要说明这种态度出现的社会根源。
    (4)、结合材料四,说明中国民法典的是如何“植根中华文化,彰显民族智慧”的?
  • 10、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在面对列强入侵,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不断加深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前后历时约十四年多,纵横十八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太平天国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摘自程庭《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材料二: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而国成未振,宜亟图振兴,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摘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材料四: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人民中间广泛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辛亥革命所以失败,从客观上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上说,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摘自梁柱《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超越》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洋务派开展了什么运动,地位如何?
    (3)、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被“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5)、综上所述,对近代中国人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悟?
  • 11、

    完成下列探究活动,解答相关问题。

    活动一【看图知史】

    材料一:

    (1)写出与图1有关的战争名称和造成图2情形的罪魁祸首。

    活动二【学史明理】

    材料二:马克思1858年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2)据材料二,请归纳马克思关于“这样一个帝国(指清朝)”被打垮原因的分析。

    材料三: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3)据材料三,请分析“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并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理解。

  • 12、以下是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C、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 13、下表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执政情况表,该表反映出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     )

    黎元洪

    冯国章

    徐世昌

    黎元洪

    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1916.1

    /1917.7

    1917.7

    /1918.10

    1918.10

    /1922.6

    1922.6

    /1923.10

    1923.10

    /1924.11

    1924.11

    /1926.4

    1927.6

    /1928.6

    A、军事独裁 B、政局动荡 C、社会黑暗 D、民生凋敝
  • 14、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抨击的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C、军阀割据纷争 D、护国战争
  • 15、“当时,众多贤能之士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并欺凌我们,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铁甲战舰和枪炮。至于他们的学术、制度、文化等方面,则几乎无人关注。仿佛只要我们也拥有了铁甲战舰和枪炮,就可以抵御那些外族的侵略了。”这一言论(     )
    A、反映出洋务运动存在缺陷 B、批评洋务运动冥顽不化 C、反映出不同思想的激烈交锋 D、是洋务运动的宣传思想
  • 16、观察下列表格,导致列强在中国办厂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98年

    1900年

    列强办厂数目(个)

    800

    1231

    A、开辟五口通商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
  • 17、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决依条约保护”。材料体现出清末(     )
    A、中央权力式微与地方权力扩大 B、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C、帝国主义策动中国分裂 D、洋务派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
  • 18、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在发展海军方面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 19、“据统计,从光绪十一年四月起至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止的十年中,整个三海大修工程(慈禧归政后颐养之地)的经费总额约为600万两,其中从海军衙门经费中挪用436.5万两”。材料可以佐证(     )
    A、清朝海军实力弱小 B、北洋海军支出过多 C、清朝政府腐败不堪 D、甲午海战必然爆发
  • 20、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在排练课本剧,下面是他们的剧本(部分)。剧本中的台词符合史实的是(     )

    旁白:1896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正在聊天。

    小王:我看见“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

    小李: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小张:我看见东交民巷都是洋人居住。

    小孙:我阻击过八国联军。

    A、小王 B、小李 C、小张 D、小孙
上一页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