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如图是16—19世纪世界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当时这一事件( )
A、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B、围绕欧洲手工业产品贸易展开 C、有利于世界各地之间的友好交往 D、有利于非洲国家的稳定发展 -
2、“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个时代,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他们几乎全都置身于时代运动中,他们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这场运动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兴,它被认为是( )A、古典文化复兴的时代 B、全球化的出现 C、电气时代的来临 D、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3、1492年,哲学家费奇诺写道:“这个世纪是金色的,它照亮了之前被扑灭的‘自由艺术’之光:语法、诗歌、修辞、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在佛罗伦萨它也把柏拉图的律条从黑暗引入了光明。”材料中“这个世纪”( )A、开启了大工业时代 B、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C、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价值 D、信仰自由冲击神学统治
-
4、学校历史社团开展了一次历史人物评说活动,各小组成员查阅了秦始皇相关资料,并整理形成如下表提纲。请你根据提纲,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秦始皇”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说。
千古一帝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
残暴无道
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术建筑工程。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赋役非常繁重,刑罚非常严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句通顺,书写工整,120字左右。)
-
5、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戈强大,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治秦”的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影响。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展,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两位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出现的新气象。(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引发上述变革的经济根源。 -
6、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历史上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也为历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尧传位给舜所采用的制度,分析当时选拔继承人的依据。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天下为家”局面出现的朝代、标志以及体现的制度。材料三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创制的新制度并说明该制度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
7、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技能。下面两幅形势图的变化反映出( )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A、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B、国家从分裂到统一 C、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D、南方社会稳定发展 -
8、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由此可见( )A、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与神话都是最真实的历史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
9、小玉在介绍古代医学时说:“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也在战国时期问世。”她的介绍旨在说明( )A、战国时期医学快速发展 B、我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 C、古代医疗技术非常先进 D、古代中医注重食药互补
-
10、文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是( )A、金文 B、楷书 C、小篆 D、甲骨文
-
1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我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年又可表述为( )A、公元前八世纪七十年代 B、公元七世纪七十年代 C、公元前七世纪八十年代 D、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
-
12、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以史为鉴”。学习了商朝和秦朝的灭亡,给你的治国启示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
13、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年代尺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春秋时期 D、西周建立 -
1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 )A、中华文明丰富多彩 B、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C、华夏各族聚居交融 D、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
15、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稻作农业有相当规模 B、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 C、能够制作陶器和乐器 D、以骨耜作为农业生产工具
-
16、小华通过有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得出了“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更进步”这一结论。这是因为山顶洞人( )
北京人遗址
山顶洞人遗址
砍砸器、刮削器
穿孔骨针、石珠
A、能够制作生产工具 B、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C、会用工具猎取动物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
17、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境内古人类”第一手史料的是( )A、研究郧县人的论文 B、关于蓝田人的影片 C、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D、古人类活动想象图
-
18、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近代中国的热潮是( )



汉阳铁厂(张之洞创办) 大生纱厂(张謇创办) 申新九厂(荣宗敬创办)
A、民主共和 B、变法图强 C、实业救国 D、师夷长技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人物及事件
人物
史事
大禹
大禹治水;建立夏朝
李冰
主持修建都江堰
孔子
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秦始皇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众作为国家生存决定性条件的理论。《左传》记载了“爱民”的思想,孔子提出了“仁”“惠民”的思想。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摘编自周克浩《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
(1)、阅读以上材料一,拟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两个及其以上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请根据材料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者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位国君
主要功绩
秦穆公
任用百里奚等人进行改革,打败12个西戎部落
秦孝公
任用(A)对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秦惠文王
任用张仪为相,在六国间实行连横策略,击败六国合纵联盟
秦王嬴政
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B)
材料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举措
政治方面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方面
把(C)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经济方面
统一货币叫(D)度量衡
交通方面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开凿灵渠
军事方面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思想方面
焚书坑儒
材料三: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四: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回答:
(1)、填写材料一括号里A和B所代表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孝公时期的改革与秦灭六国的关系。(2)、填写材料二括号里C和D所代表的内容就其中一项举措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归纳秦朝灭亡原因有哪些?(4)、从秦的崛起到秦的灭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