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下面是印度种姓制度的图文解释。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统治者所宣扬的内容( )

这是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所化成的,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所化成的,吠舍是原人的大腿所化成的,首陀罗是原人的脚所化成的。至于贱民,则与原人的身体无关。
A、体现众生平等 B、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社会公平 D、摒弃私有制度 -
2、下列图片所示的遗址或文物均出自古代埃及。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太阳历
狮身人面像
A、农业经济发达 B、建筑技术高超 C、文明成就辉煌 D、雕刻艺术完美 -
3、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摘自《资治通鉴·齐纪·魏迁洛阳》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内涵的演变情况,并概括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点措施?这一举措对民族交融有何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下为某校七年级同学以“创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的内容,请结合所学知识参与其中。
【思想创新】
材料一:“凡诸子百家,……,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制度创新】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铜量、铜权
【人才创新】
材料三:

商鞅像

汉武帝像

祖冲之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历史现象以及图8所示的水利工程。该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与哪一学派倡导的思想一致?(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三中一个杰出人物的成就,任选以下一个角度进行说明,展现中国古代不同领域人物的创新发展。(要求:所选人物和角度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I:改革创新 Ⅱ:制度创新 Ⅲ:科技创新 Ⅳ:经济创新
-
5、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史料反映着历史的不同面貌。请根据以下史料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卡片1】
关于伊尹的记载
文献来源
“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
《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
《史记·殷本纪》
【史料卡片2】

说明:左图为东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出土于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乡,描绘的是秋收季节的田野。上半部是渔猎,下半部是收获。上面的猎人正搭弓引箭,即将射向塘中飞鸟。而下面收割稻谷的农人,三三两两,错落有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竹书纪年》与《史记》关于伊尹的记载截然不同。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证明两汉时期在科技与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成就的史料。(3)、画像砖《弋射收获》属于何种史料类型?它对于我们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有怎样的价值?若要更全面地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文化领域涌现出众多成果,如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等。材料体现了该时期的科技文化领域( )A、重文学轻科技发展 B、多元并举成就斐然 C、西学东渐主导创新 D、士族专享文化红利
-
7、龙门石窟众多佛像造型精美、风格独特,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之社会风尚的熏染,造像格调清新,躯体丰腴,面相圆润,达到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据此可知,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 )A、旨在展现雕刻技艺 B、纯属艺术审美追求 C、折射大唐盛世风华 D、模仿外来佛像风格
-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如下图为历史朝代更替情况(部分),图中的“①”应填写( )
A、西晋 B、北魏 C、北齐 D、北周 -
9、如下表格所示(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了以下措施,如改鲜卑姓为汉姓,这主要是为了( )
鲜卑姓
汉姓
拓跋氏
元氏
丘穆陵氏
穆氏
独孤氏
刘氏
步六孤氏
陆氏
A、图简便 B、稳统治 C、仿汉俗 D、弃旧俗 -
10、南京有着“六朝古都”之称,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也相继定都于此。现今的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了青瓷、陶俑、大型排水设施遗址等展品。展品反映了当时( )A、江南经济的变化发展 B、军事防御渐趋完备 C、阶层分化在社会凸显 D、中外交流频繁活跃
-
11、《晋书·北狄传》记载:“魏晋时,西羌及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材料说明了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发展 B、中原发展受阻 C、边境战争频繁 D、民族隔阂加深
-
12、某学生搜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历史活动资料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主题应为( )A、秦汉时期的争霸 B、东汉末年的局势 C、西晋统一的过程 D、南北朝对峙概况
-
13、《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汉书》则主要记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两本巨著( )A、体裁均为断代史书 B、记载时段基本一致 C、叙事风格各有特点 D、作者都是同一个人
-
14、《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下对“蔡侯纸”描述正确的是( )A、蔡伦首创造纸之术 B、原料采集极为困难 C、仅在国内广泛应用 D、利于书写传播推广
-
15、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历经艰难险阻,带回了诸多关于西域地区的地理、物产、风俗等信息,此后汉朝与西域各国往来日益频繁。由此可知,张骞通西域( )A、开辟了交往新路径 B、迅速拓展汉朝疆域 C、消除了民族间差异 D、完全改变西域风俗
-
16、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如减轻田租和刑罚等,到其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A、“周召共和”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光武中兴”
-
17、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刺史负责监察地方豪强、郡守等官员的不法行为,且定期向中央汇报情况。据此可知,刺史制度( )A、对中央权威造成威胁 B、增强了地方自主权 C、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促使豪强势力膨胀
-
18、目前,经学者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发现,不少汉墓出土的随葬品品种多样,如下表(部分)。这表明西汉( )
墓葬
随葬品(部分)
广州南越王墓
不乏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珍品,如丝缕玉衣、龙凤纹重环玉佩、犀角形玉杯等
满城汉墓
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如金缕玉衣,还有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马王堆汉墓
包括马王堆古尸(辛追夫人遗体)和漆木器、纺织品、简帛三大主要门类,共整理出26937件文物
A、对外交流频繁的发生 B、等级制度十分森严 C、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 D、审美观念高度统一 -
19、秦末,繁重的赋税、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刑法严苛让民众动辄获罪,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强大的秦王朝迅速走向崩溃。据此推断,人民群众( )A、推动王朝兴盛发展 B、影响历史发展走向 C、阻碍社会向前进步 D、主导政治制度变革
-
2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以上措施都( )A、助力文化交流传播 B、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C、加快交通发展完善 D、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