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一词内涵的变化

    时期

    内涵

    西周时期

    指西周的直接控制区,也就是统治的中心区,周朝的首都——宗周和成周就是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也开始将自己的都城或诸侯国称之为中国

    秦汉时期

    王朝的所有区域都成为中国,但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族的聚居区,被认为是不属于中国

    东汉以后

    中国成为正统的象征,无论是华夏族还是非华夏族,为了彰显自身取得政权的正统性,都以中国自居

    鸦片战争后

    “中国”一词开始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名使用

    辛亥革命后

    内涵不断丰富,涵盖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等现代国家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一词不仅代表了政权的更迭,更代表了民族国家的新生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的变化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简要说明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内涵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中国”一词内涵变化的认识。
  • 2、19世纪中期,这部著作的问世,犹如一颗炸弹落在神学阵地的心脏,自然选择的理论给上帝创造万物的教义以沉重打击。据此可知,这部著作为(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 C、《天方夜谭》 D、《复活》
  • 3、以下为“遇见2025:联合国大事件表”。据此可知,联合国致力于(     )

    ·宣布2025年为国际和平与信任年

    ·宣布2025-2034年为联合国防治沙尘暴十年

    ·联合国人口基金发起2025年全球援助募捐呼吁,保障危机中的妇女和女孩的福祉

    A、加强区域间的团结合作 B、推动世界性问题的解决 C、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D、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 4、二战后,防止战争、发展经济、复兴国家、遏制苏联、制约美国等共同愿望使西欧国家走向联合。这说明欧洲联合(     )
    A、避免产生国际冲突 B、实现了一体化进程 C、适应欧洲发展需要 D、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 5、在学习了《罗斯福新政》这节课后,某同学梳理了知识示意图(如下图)。据此可知,该同学的研究内容为(     )

    A、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B、政府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C、经济大危机的表现及特点 D、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背景
  • 6、一战中德国潜艇的封锁战术,基本切断了英国的海运运输线。丘吉尔曾经自嘲式的形容道:“小小的潜艇差一点拧断了我们的脖子。”材料着重说明(     )
    A、战争促进科技发展 B、德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C、科技影响战争进程 D、潜艇成为一战转折点
  • 7、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源头和中心的西欧,先后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由于这些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相继以失败告终。由此看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
    A、适应工人运动发展的迫切需要 B、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彻底走向瓦解 C、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扭转了工人运动屡战屡败的局面
  • 8、19世纪30年代,俄国工业革命起步,农民(实质多为农奴身份)进厂却受地主掌控,工资常被剥夺,还可能随时被召回,工厂主得向地主让利,工人遭强迫劳动,致使工业效率低下,远远落后于西欧。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
    A、农奴制严重阻碍工业发展 B、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已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工厂管理制度较为先进
  • 9、玉米原产于美洲,但在17世纪上半叶,由玉米做成的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已经成为意大利中北部穷人的主食。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三角贸易”的推动 D、文艺复兴的兴起
  • 10、阿拉伯音乐的风格不仅深受阿拉伯半岛本土文化的影响,还融合了古埃及、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B、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C、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D、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
  • 11、国王对于城市财富的渴望从未停止……所谓的自由或自治虽有特许状的许可,却并非安全和可靠,国王或者其他领主会以各种理由撕毁协议,重提各种义务。据此可知,中世纪(     )
    A、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国王权力超越一切 C、文艺复兴逐渐兴起 D、城市自治受到约束
  • 12、《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的人权作了基本保护,若主人虐待奴隶,奴隶可获得自由;同时还规定了雇佣关系中的劳动条件和薪酬标准,显示出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这一做法旨在(     )
    A、健全法律法规 B、维护贵族利益 C、缓和社会矛盾 D、保护私有财产
  • 13、2024年11月6日,“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馆中的以下展品有助于研究古希腊的(     )

    卢浮宫/那不勒斯式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

    阿提卡黑底红画陶水罐

    A、民主政治的繁荣 B、艺术表现形式 C、审美观念的变迁 D、雕刻艺术水平
  • 14、1955年,印尼总统苏加诺在某次会议开幕式上讲道:“你们并不是在一个和平、团结和合作的世界中齐集一堂的。在国与国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裂痕。”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为弥补“裂痕”提出了(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一国两制”构想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 15、1956年,地摊等个体商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失,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摊重新开始在城市和乡村繁荣起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调整 B、市场经济的确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城市改革的开展
  •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政策,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这一举措(     )
    A、调动了人民抗战热情 B、有效减少了改革阻力 C、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 D、实现了土地国家所有
  • 17、红军长征途中,经常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这表明(     )
    A、国共关系趋于缓和 B、中国共产党军事策略灵活 C、长征精神内涵丰富 D、国际形势影响了战略转移
  • 18、《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当地群众到巡抚衙门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并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这反映了台湾人民(     )
    A、不畏生死的抗争精神 B、收复边疆的壮志雄心 C、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D、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 19、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展示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也学习当地独特的种植技术、医药配方等。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巩固了边疆海防 B、宣扬了明朝国威 C、拓展了明朝疆域 D、推动了中外交流
  • 20、在宋朝,传统社会的世俗文化蓬勃发展,杂剧、魔术、杂技等节目在勾栏中日夜不绝,同时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等高雅情趣也风靡一时。这折射出宋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文化氛围浓厚 C、市民生活丰富 D、商品经济繁盛
上一页 278 279 280 281 2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