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据统计,1894—1905年,类似兴中会的海内外革命团体共有60多个,这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    )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阶级基础 D、群众基础
  • 2、19世纪末,全国各地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利用诗歌、散文、小说、漫画等多种形式,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割台斗争。与这一斗争史事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3、 下图这部药物学著作以水、草、人等16部为纲,部下设类,各类下以“气味”“主治”等为分项。由此可见,作者编写时注重(    )

                《本草纲目》书影

    A、纲目体系的建构 B、前人经验的总结 C、疾病预防的研究 D、临床药方的收集
  • 4、 某学者写道:宋代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都有了新的突破。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造纸术的发明 B、火药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5、 有学者认为,在久乱承平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应渐进地实行。隋却急于收到其成效,一味依靠政治强力推进,最终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该学者强调隋末政治动荡是由于(    )
    A、滥用酷吏 B、操之过急的施政 C、修建运河 D、三征辽东的行动
  • 6、 某学者曾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材料表明该学者(    )
    A、认为秦的版图空前绝后 B、感叹秦的制度泽被后世 C、批评秦的专制残酷暴虐 D、强调秦的统一顺应时势
  • 7、 战国时期,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以人的才能为原则选任官员时,“布衣卿相”“养士”成为当时独特的风景线。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B、制度改革带来社会风气变化 C、社会变革引起思想文化活跃 D、百家争鸣提升士人思想素养
  • 8、 从下列文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文字(    )

    A、起源于原始的交换活动 B、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C、记录了先民的艺术追求 D、密切了区域间经济联系
  • 9、 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壶

    (距今约6000-5000年)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 10、 【合作与全球治理】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和平与发展需要世界人民共同维护。以下是历史兴趣小组以时间轴的形式整理的历史资料。

    请根据上述资料,围绕“合作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运用两个及以上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成文)

  • 11、 【大航海与世界联系】

    材料一

    在1500年以前的300年间,欧洲船舶平均每艘的吨数增大四倍。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航海者可以使用这一仪器辨别出自身所处的方位。此外,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15世纪的葡萄牙星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材料二

    欧洲探险者将欧亚非大陆“旧世界”与美洲“新世界”联系起来,小麦、葡萄、马匹等动植物从欧洲来到了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人类自愿或者被迫地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上生活,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地区。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欧洲人探寻新航路具备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亚非大陆“旧世界”与美洲“新世界”联系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 12、 【教育与人才培养】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青少年中普遍开展识字扫盲和红色体育运动,并编辑《少年游戏》《少年体育》作为体育的基本训练教材。

    ——改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陕北公学,成立于一九三七年九月,设置的课程主要有:(甲)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运动;(乙)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

    ——改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人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为培养国家工业化急需的建设人才,全国掀起了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

    ——改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党中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重视体育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陕北公学课程设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掀起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教育事业取得成就的经验。
  • 13、 戏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

    杂剧融合音乐、歌舞、动作、念白多种艺术形式,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演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茶园是营业性演剧场所,各剧目在此轮番上演,内容通俗,包罗万象,吸引了大批观众,激发了茶园的兴盛,展示着商业的繁茂。

    材料二

    20世纪初,戏剧出现新变化。革命派把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改革传统戏剧内容,编写和上演反映救亡、革命等时代精神的新剧目,把邹容、秋瑾等革命党人的形象搬上舞台,戏剧改良进入高潮。20世纪20年代以后,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出国表演,向国外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戏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戏剧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初我国戏剧出现新变化的社会背景。
  • 14、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该公报建议在“有关石油的问题”上实行“共同政策”,这一倡议促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60年成立(会徽如下图)。这体现了亚非国家(    )

    石油输出国组织会徽

    A、实现民族独立 B、打破两极格局 C、实行计划经济 D、加强团结合作
  • 15、 以下是九年级学生整理的专题复习课笔记摘要。由此推断,该专题是(    )

    时间

    事件

    意义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1871年

    巴黎公社成立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917年

    十月革命胜利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 16、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兴起和发展,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越来越多的世俗君主或城市开办大学。这些大学开设算术、医学、法学、神学等课程,培养实用性人才。这说明大学(    )
    A、成为了国家学术研究中心 B、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D、拥有了免赋税特权
  • 17、 九(1)班举办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下列素材符合该主题的是(    )

    ①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在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上按下手印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上甘岭阵地,击退敌军900多次冲击

    ③“铁人”王进喜率领钻井队,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

    ④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创造出“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 下面是小历同学制作的“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卡片。这三张卡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主题发言(1971年11月)

    中国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告(1986年3月)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积极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C、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D、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 19、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以广大下层劳动群众为主要启蒙对象,以反蒙昧、反守旧、反奴化、反迷信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变革。这一文学变革(    )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C、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D、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 20、 下图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道光帝在奏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这“一事”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上一页 177 178 179 180 1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