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5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勉励他努力成为佛学造诣精深、受僧俗信众爱戴的藏传佛教活佛,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西藏稳定发展进步中作出更大贡献。回顾历史,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始于 (   )
    A、元朝时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
  • 2、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
    A、推翻明朝统治 B、荡平东南倭寇 C、成功收复台湾 D、引清军人关
  • 3、 “明成化元年(1465),今宣汉县境复置东乡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属达州。”材料中的“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设立的地方三司之一,三司的设立(   )
    A、标志丞相被废除 B、杜绝了地方割据隐患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进行省制度的确立
  • 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铜钱计量单位)。”由此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市舶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维护边疆地区安全
  • 5、导致下面两图所示内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上丝路繁盛 C、手工业的发达 D、人地矛盾尖锐
  • 6、元朝疆域辽阔,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管辖。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统治者在澎湖设置(   )
    A、知州 B、巡检司 C、都元帅府 D、台湾府
  • 7、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诗句反映了文天祥(   )
    A、抵抗金军的决心 B、改革领袖的形象 C、英勇不屈的精神 D、痛斥辽朝的腐败
  • 8、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共同点是(   )
    A、都发生于公元11世纪 B、结盟或和议其中一方均有北宋 C、都使双方维持较久相对和平 D、都是北方政权向南方政权称臣
  • 9、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右图中的货币样式,其最能体现出(   )

    A、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辽宋夏政权之间的民族交融 C、宋辽西夏之间差异消除 D、北宋手工业技术的稳定发展
  • 10、梁启超先生高度认可王安石变法,曾评价其中某一措施将原本由特定户等承担的劳役义务转化为普遍缴纳的货币税, “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这一措施是(   )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 11、《原道》中写道: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大意为不堵塞佛道的传播,儒道就无法流行;不禁止佛道的发展,儒道就无法推行。鲜明地表达了排斥佛教,复兴儒学的主张。由此推断,《原道》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
  • 12、唐朝对归附的边地民族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设置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最主要体现了唐朝(   )
    A、对外政策多元开放 B、社会风气宽松开放 C、边疆管理直接有效 D、民族政策灵活开明
  • 13、 □□是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 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西域。“口口”指代的是(   )
    A、吐蕃 B、突厥 C、回鹘 D、
    匈奴
  • 14、 “黄巢军转战南北,横扫半个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材料旨在 说明黄巢起义(   )
    A、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因赋税繁重而爆发 D、缺乏战略规划而失败
  • 15、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盛唐气象”这一主题时绘制的结构示意图,请为示意图“?”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

     

    A、制度完善 B、文教昌盛 C、风气开放 D、工具革新
  • 16、从下面材料能够看出唐太宗(   )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征传》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用人纳谏 C、重视官吏清廉 D、关注百姓生活
  • 17、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他还在《汴河铭》中指出:(运河)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两段史料最适用于说明大运河的(   )
    A、开凿背景 B、开凿阻力 C、开凿条件 D、历史影响
  • 18、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人民共和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今天出现了第一次的中国人民的统一。人民自己成了中国土地上的主人,而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就从此永远不可挽回地被推翻了。中国人民所消灭的敌人既然是由美国政府所武装,那么就可以完全确定:中国人民不但对国内敌人取得了胜利,同时也对国外敌人即美国的帝国主义干涉者取得了胜利。

    ——摘编自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秘书处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69件,已收到代表建议8000余件;截止3月5日20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890件。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广大网民提出200多万条意见建议;政协会议开通“我和政协大会说句话”网民留言栏目……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凝心聚力开新局——2025年全国两会巡礼》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大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会”的具体名称,并分别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

  •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信件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千里之外的亲友联系,方便快捷。

    ——摘编自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绘制我国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思维导图。(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2)、任选其中一个变迁方面,指出其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 20、巴蜀大地蕴含着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人文底蕴,四川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材料二:四川土改历时一年半经历三个时期,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就全省来讲,贫农的土地由0.5亩增加到1.60亩,地主的土地由人均14.59亩下降为1.47亩,3600万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共分得5400多万亩土地,在减租退押中,从地主手中夺回押金折合大米约150万吨,每户农民平均分得159公斤。……为解放后四川地区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段雯《建国初期的四川土地改革》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四川土地改革的依据及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材料三

    材料四:1978年至1986年9年间,广汉实现了社会总产值、国民总收入、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县乡两级工业固定资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人均社会总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储蓄余额等十项经济指标翻番的成就。

    ——摘编自李成刚《包产到组:1976年的广汉“破茧”》

    邓小平在1987年6月12日会见南斯拉夫朋友时说:我们的改革和开放首先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先没有预料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广汉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3)、结合四川地区的改革,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上一页 114 115 116 117 1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