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他)以雷霆手段禁烟,其智略远胜庸常,虽功未竟而志可昭日月。”“(他的)《四洲志》,虽仅辑译西书,然其‘开眼看世界’之志,实导引后来洋务、维新两派思想。”据此可知,“他”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梁启超 D、黄兴
  • 2、这一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也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A、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B、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 3、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成了如下评价。据此补全省略号处的论点(   )

    论点

    论据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①毛泽东为西北野战军制定了“蘑菇战术”。通过这一战术的灵活运用,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军队被迫在陕北高原上反复周旋。②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统筹谋划、灵活应变,在战役进行中不断调整目标,把处于劣势的战役打成了漂亮的歼灭战

    A、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B、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拥护 C、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配合 D、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
  • 4、小唯同学课后复习时搜集了如下资料,从中可以感悟到中国人(   )

    ·1939年抗日志士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纽建“台湾义勇队”,长期转战于祖国东南地区,用实际行动来赢得民族独立、台湾光复

    ·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参军参战,南侨机工战斗在滇缅公路上,华侨飞行员血洒祖国长空

    ·一位四川父亲给出川抗日的儿子送上“死”字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A、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服务人民、乐于奉献的理想信念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
  • 5、傅作义将军的胜利,特别是百灵庙的大捷……使中国国民党在军事上有了信心,激发了抗日气氛的新高潮。这一战役指的是(   )
    A、绥远抗战 B、察哈尔抗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大捷
  • 6、小历参加“向英雄人物学习”征文活动,并围绕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撰写文章。下列最有可能是他的文章标题的是(   )
    A、《辛亥先驱的巾帼传奇》 B、《甘将热血沃中华》 C、《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 D、《红颜铁血战英寇》
  • 7、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批评了认为军事和政治是对立的单纯军事观点⋯⋯强调要加强红军政治工作,特别是政治教育工作。这些规定(   )
    A、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B、对军队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D、推动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 8、下列对以下版画认识最为准确的是(   )

    画家采用俯视角度,将方志敏设定在画面的上方,其余两人置于下方,使方志敏在地位与气势上压倒敌人。展现出方志敏在身陷囹圄时仍大义凛然、不为敌人利诱所动的场面。

    A、折射出方志敏坚定的爱国信念 B、体现了方志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C、展现出方志敏敢于斗争的精神 D、突出方志敏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
  • 9、小历同学在下方梳理了国民革命时期关于毛泽东的革命事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毛泽东(   )

    时间

    史事

    1926年11月

    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7年1月至3月

    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湖南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随后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

    毛泽东到武汉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汲取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高度重视农民运动的发展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0、 如下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传单,其彰显出中国人民的(   )

    A、爱国主义精神 B、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艰苦奋斗精神 D、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11、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发表如下言论。这体现出李大钊(   )

    A、传播马克思主义 B、批判尊孔复古逆流 C、推动白话文普及 D、声援学界爱国斗争
  • 12、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体现出辛亥革命的(   )
    A、艰巨性 B、必要性 C、彻底性 D、局限性
  • 13、作为对“滋事地区士子”的严惩措施,列强坚持要求停止京师等地五年文武各级科考。在列强压力下,清廷据此确定了停考地区,涉及直隶、山西、河南、浙江、陕西、湖南、奉天、黑龙江八省的部分地区。要求督抚与学政在上述地区告示士子,说明停考原因,即“轻信拳匪及闹教滋事者”。下列条约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是(   )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 14、中日海军开战前,林永升下令“尽去船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作战。海战中,当致远舰撞击日军吉野舰未果而中弹沉没后,林永升继续命令经远舰开足马力撞击敌舰,就在前进的过程中,林永升被敌方炮弹击中,当场阵亡。材料描述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
    A、威海卫战役 B、平壤战役 C、虎门战役 D、黄海海战
  • 15、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不断加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材料可用来了解(   )
    A、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过程 B、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兴起 C、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近代民族主义思潮高涨
  • 1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 17、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D、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跨地理·地图信息解读)根据材料二,补全表格。

    战役

    时间

    战场

    战况

    1948年9——11月

    东北地区

    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淮海战役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52 万余人

    (3)、与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相关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4)、(跨语文·诗词鉴赏)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诗词所述事件中得到的认识。
    (5)、(中考新考法·撰写介绍词)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图片所示会议撰写介绍词。
  • 18、 

    材料一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

    为维持一党专政,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由于尚未做好战争准备,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谈判

    中国共产党

    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材料二   国共力量对比表(1946年7月)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总兵力

    430万人

    127万人

    武器装备

    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

    只有陆军,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

    占领地区

    国统区面积约占全国的76%

    解放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4%

    人口

    国统区人口约3.39亿

    解放区人口约1.36亿

    材料三 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毛泽东《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1946年7月20日)

    作战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作战方针

    积极防御

    主要方式

    运动战

    主要目标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谈判期间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的不同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国共力量对比的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的有利因素。
  • 19、口号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的消极抗战态度,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东北三省沦陷。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全面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也从早期的“反蒋抗日”口号宣传逐步转变为“逼蒋抗日”,直至最后“联蒋抗日”。

    ——摘编自王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宣传之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共中央在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下列表格内容为《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之后的部分宣传标语、口号:

    ·全边区每个党员和全体劳动人民,拿出一切力量,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彻底实现而奋斗

    ·农民分土地,耕者有其田

    ·不打倒蒋介石,翻身不牢靠

    ·为人民立功,带头参军

    ——摘编自陈露《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研究》

    材料三 1948年12月30 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由此,“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革命人民和军队继续斗争的行动口号。

    ——摘编自光明网《中共党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口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宣传口号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的宣传标语、口号,概括其反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标语、口号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口号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宣传标语、口号变化的认识。
  • 20、历史老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横线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C、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