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学们围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请你仿照示例,帮助第二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表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在东北战场,毛泽东同志主张先攻打锦州……锦州是华北与东北交通联络的咽喉要地,攻克锦州即可切断东北国民党军的后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战役的进程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同志战略眼光的独到。可以说,他以超乎常人的战略思维提前确定作战方针,选定初战战场,是辽沈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摘编自求是网《从三大战役看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着眼全局抓住重点》

    战略决策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二组


    人民支持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战略决策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毛泽东正确选择决战方向,针对性地对东北战场制定作战方针,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辽沈战役打响后,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研究结论: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 2、从以下两则材料中任选一座桥梁,为其拟写一句宣传语。

    材料一

    上图是武阳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红九军团抵达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绵江时,简易的小木桥无法满足1万多人马过桥所需。这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村里小伙子分成十几个组,每组两人,扛起木板,用身体支撑桥墩,以保证桥面更稳固。这是一座用木板、门板和血肉之躯搭起的红军渡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记者再走长征路|啊,红军桥!每一座都有故事》

    材料二

    上图是卢沟桥,位于北京丰台区。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拒绝,日方悍然炮轰我军驻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 3、下面是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请你结合内容,帮助设计两个课堂教学问题。

    材料

  • 4、请从材料中选取5则信息,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人物年谱。

    材料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28岁,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39岁,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46岁,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7岁,发布讨袁宣言,“二次革命”爆发。49岁,发表讨袁檄文,护国战争爆发。51岁,接受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职,发表就职宣言。58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

    ———整理自茅家琦《孙中山评传》

  • 5、某校准备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请你帮助他们任选下列三个及以上的景点,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说明旅游主题。

    材料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时期毛泽东主要著作及内容(部分)

    (1)、根据材料所示地图,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位置所在。(字母、地点名称均写出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毛泽东的著作,提炼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 7、同学们在进行学习时,发现如下地图缺少图例,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图例填入“▲.(   )

    A、 B、 C、 D、
  • 8、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地图。图中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的提出 C、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确立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指导
  • 9、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如下所示的两幅地图,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B、最终目的是推翻袁世凯 C、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展开 D、革命党人获得最终胜利
  • 10、小乐同学搜集到如下形势图,下列对其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独立省份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B、湖南首先响应武昌起义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武昌首义后革命之势席卷全国
  • 11、同学们在进行学习时,收集整理了如下两幅地图。“通商口岸”和“民族工业”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区 B、散布在了全国各地 C、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 D、没有涉及北方地区
  • 12、课堂上老师展示了如下战争形势图,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下列对图上所示英法联军两次入侵路线解读正确的是(   )

    A、两次入侵均占领了京师 B、两次入侵深入了中国内地 C、两次入侵均在上海停留 D、两次入侵方向均从南向北
  • 13、小敏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历史文化展览时,在一块展板上看到了如下地图,与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相符的诗句是(   )

    A、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B、扫除帝制建丰功,革命仍愁阻万重 C、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D、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14、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走的是一条特殊的道路⋯⋯洋务派本身是当时封建统治集团中的当权派和实力派,他们首先创办近代企业,提供近代生产方式,事实上大大减少了封建传统势力的阻碍,替后起的民族资本起着开路作用。

    ——摘编自赵寅芬《洋务运动与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

    材料二 1895——1911年,国内共创办了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462家,开办资本共约89693千元。这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多的是以缫丝为主的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摘编自董少辉《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三

    1912—1922年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发展

    纱锭数量(枚)

    布机数(台)

    1912年

    509564

    2 616

    1918年

    647 570

    2736

    1921年

    -

    6675

    1922年

    1598074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12—1922年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
  • 15、 下面两幅数据图反映了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实力。

    (1)、阅读数据图可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实际情况是(   )
    A、敌强我弱 B、占领地广 C、处境顺遂 D、发展较快
    (2)、根据数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面临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斗争策略是什么?
  • 16、下图反映了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抗击日军数量占侵华日军总数比例,这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D、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
  • 17、下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相关术语在中国刊物中出现的次数,1920年开始次数突然增多是由于(   )

    年份

    (年)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

    其他相关术语(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

    1919

    约20次

    约8次

    约15次

    1920

    约150次

    约50次

    约80次

    1921

    约300次

    约120次

    约200次

    A、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 18、如下是小唯同学搜集资料后绘制的近代中国工业产业工人数量占比情况图。据此推断,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A、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C、发展过程充满艰辛 D、有效抵制了外国经济扩张
  • 19、下表为洋务运动中所取得的部分建设成就。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时间

    铁路建成里程

    (公里)

    电报商线线路(里)

    1881年

    99

    3000

    时间

    铁路建成里程

    (公里)

    电报商线线路(里)

    1884年

    8 340

    1886年

    33

    1887年

    5 000

    1888年

    112

    1 800

    A、推动了近代化建设 B、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C、维护了清政府统治 D、加强了边疆地区管辖
  • 20、下图呈现了近代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规定的赔款金额,这可用来研究(   )

    A、近代经济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领土主权被破坏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