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秦汉的统一与巩固】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统治一个大国,需要全国一致而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而除了制度、法律之外,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还需要强大的军队。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摘编自白乐天《中国全史第1卷》

    材料二:

    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示意图

    材料三:大一统国家中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加强防御力量、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榨,引起了农民的不断反抗,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以及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也从秦汉时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高尚志、冯君实《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一统国家中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
  • 2、【社会变革】

    材料一:

    图一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图二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图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材料二:

    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材料三: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战国—西汉)简表。

    时期

    概况

    战国

    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赵国有铲形币、楚国有蚁鼻钱、齐国有刀形币

    秦朝

    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西汉

    汉武帝时期,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的合法货币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车同轨”和“开灵渠”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三,归纳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特点。指 出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的目的。
  • 3、【民贵君轻】

    材料一:秦始皇时期,征收的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可分为田税、口赋两种,据汉代董仲舒所言,秦朝赋税“二十倍于古”。另外,秦朝的徭役更是十分繁重。秦朝规定:一般人民从15岁开始服役,至60岁。一生中须正卒一年,屯戌一年,每年还要更卒一个月。

    ——摘编自芳园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 的残暴统治。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以及这次起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归纳“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指出这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 4、汉明帝因夜梦金人,遂派人出使天竺,请来了两位印度高僧,他们带来了佛教万言经典。翌年,汉明帝在洛阳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由上述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度僧人的传教 B、贫苦民众的信仰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统治阶层的支持
  • 5、下图资料卡反映了西汉(   )

    资料卡

    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这是西汉王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直属中央领导,相当于内地郡太守,并册封西域地方管理官员376人。

    A、派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B、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C、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D、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 6、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相互了解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 7、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材料中的“民变”(   )
    A、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地位 B、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C、使西汉从此走向衰落 D、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
  • 8、王莽的姑姑是皇后,王氏家族权倾朝野。他在54岁时登上皇帝之位,使中国的朝代更替方式在贵族革命、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王莽篡汉从侧面反映出西汉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   )
    A、宦官乱政 B、吏治腐败 C、外戚干政 D、儒家没落
  • 9、西汉初年,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钱币形制繁杂且重量不足,引起物价上涨。吴王刘濞采铜铸钱,大发横财,富同天子。后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削减封国封地 B、加强经济控制 C、刺激商业贸易 D、实行盐铁官营
  • 10、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了“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兵皆罢归家”“以德化民”等举措。据此可知,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以法治国 C、重农抑商 D、宽平相济
  • 11、胡曾在《咏史诗·乌江》中写道:“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材料反映的是(   )
    A、春秋争霸 B、三家分晋 C、楚汉之争 D、大泽乡起义
  • 12、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部单行法规,法条多达600条,其中有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 13、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据此判断,该小 组研究的课题是(   )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等

    观看视频

    《大秦帝国——北击匈奴、南定百越》等

    搜集图片

    圆形方孔半两钱、铜权、铜量等

    考察遗址

    广西灵渠、陕西秦长城遗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D、秦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14、《全球通史》记载:“秦朝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这一“印记”体现在(   )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修建秦始皇陵 C、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D、创立分封制
  • 1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材料二 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达200万人左右,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广州、天津、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工业城市和铁路、矿山、纺织、面粉等企业中,这种高度集中的情况使中国工人阶级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工人阶级的概况。
    (3)、材料三中的图一、图二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史料?图一和图二展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关联?
  • 16、4八年级一班同学以“中华民国”为主题探究历史,请你参与。

    【武力推翻清政府】

    材料一 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孙中山从甲午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他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材料二 经过(1911年)10月10日一个下午的不顾一切地协商,一小批士兵向忙地制定出了当天晚上的计划,然后坚决地出击。他们杀死了军官,直驱附近最大的弹药库……到(第二天)凌展,武昌的清政府已被打垮……这些事件使其他省行动起来,结果在此后四个月内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创建中华民国】

    材料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北洋政府统治】

    材料四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签订了民国四年(1915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袁(世凯)死了以后,大小军间,遍地皆是,他们混打了十年,他们都是些小袁世凯。

    ————摘编自将延数《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回答孙中山为什么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结合材料二,概括这场持续4个月的革命的名称,说明它的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留下的两项重要成果。
    (4)、结合材料四,分析北洋政府无法救中国的原因。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二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

    表一英国榆华商品总值

    表二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

    年份

    输华商品总值英镑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1837年

    90 多万

    棉花


    24.19


    5.56

    1843年


    145.6万

    棉纱


    13.38


    5.54

    1845年


    239.4万

    科技布


    14.92


    5.56

    材料二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加忠顺不二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紫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摘编自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材料三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又和团纷纷涌进天津、北京,他们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新毁铁道、砍斯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表一所示英国输入中国商品总值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表二所示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下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
  • 18、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下面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最大区别在    (     )

    中共一大明确党的杏牛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重中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边,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A、是否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B、是否开展武装斗争 C、是否确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是否开展土地革命
  • 19、下表为1920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部分)的简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活动          (    )

    地点

    人物

    主要活动

    北京

    长辛店

    邓中夏

    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并在铁路工人中进行演讲,阐述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上海

    陈独秀

    参加“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并就劳工问题作演讲

    A、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C、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20、《吴玉章回忆录》中提到:“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材料表明        (   )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革命需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