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响堂铺伏击战中,共毙伤日军少佐以下400余人、俘敌3人,焚毁汽车180余辆,缴获迫击炮4门、重机枪2挺、长短枪130余支。据此推测,材料中的这一战斗   (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 C、有力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D、是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
  • 2、某历史公众号为推送文章收集了如下资料。由此可知,本期文章的主题是 (   )

    书籍

    《红星照耀中国》

    绘画

    《南昌起义》《地道战》

    电影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地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B、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经过 D、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 3、 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统治阶级在乡村力量的薄弱”,红军在农村的斗争发展下去,“将必然要成为全国革命高潮的动力之一”。
    (1)、据此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   (    )
    A、立足农村开辟根据地 B、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建立无产阶级先锋队 D、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2)、这一指示体现了   (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有田同耕的平均主义 C、新三民主义思想 D、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 4、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为此,中国共产党   (    )
    A、领导工人运动 B、开展土地革命 C、召开八七会议 D、发动南昌起义
  • 5、小妍同学搜集了某一会议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

    ·在党的工作重心上实现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坚持城乡兼顾

    ·在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上,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

    ·在党的发展路径上实现社会形态的转变,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A、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B、增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C、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D、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 6、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自我革命。党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军事指挥错误,不仅开启了红军长征从遭受严重挫折到胜利的新征程,而且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征程。下列对这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   (   )
    A、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准备了条件
  • 7、本次会议通过的大会决议案系统地回答建党、建军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会议最后选举毛泽东为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由此可知,“本次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中共三大 D、三湾改编
  • 8、如下是景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某次会议的部分内容。据此推断,此次会议是   (   )

    毛泽东强调“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A、中共七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中共一大
  • 9、董必武同志在1956年2月为中共一大会址题词:“马列主义只要有人会在劳动人民中传播,革命的道理就会在群众间生根,群众的革命运动就会发荣滋长起来。”与该表述相符的是中共一大提出了   (    )
    A、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C、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D、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 10、鸦片战争以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苦苦探索救亡图存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主阶级开明派为应对时局,以“自强”“求富”为号召,推行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军用与民用企业,放宽了社会商业活动,确实可以看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表现,但其出发点主要在于维持封建王朝统治。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及20世纪初列强对华的经济扩张,在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进入到一个新历史时期。从1895年到20世纪初这短短的几年中,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的振兴,维新派、下层民众、革命派争相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头20年,中国国势沉沦到了“谷底”。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人重新考虑出路。于是,新文化运动发生了,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了,马克思主义大规模传入并被人们接受也在这时候发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时候成立并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确主张,中国的政治面貌、社会结构和思想状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向着国家独立、民主富强的“上升”趋势曲折前进。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觉醒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社会阶层,说明该阶层“为了救亡图存”所作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政治面貌、社会结构和思想状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得到什么认识?
  • 11、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辟红色圩场(集市),进行游击战,建立革命政权,这些做法最终形成了 (   )
    A、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抗日战争敌后战场 D、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 12、1919年,《新青年》刊发了7 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此外,顾兆熊的《马克思学说》、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和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等文章,也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评价。这些文章的发表(   )
    A、宣告了封建束缚思想的覆灭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D、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被普遍接受
  • 1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如下两个建筑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都是以资产阶级为主力的运动 B、都促进了新思想在中国传播 C、都是保卫国家主权的爱国运动 D、两场运动的中心都位于上海
  • 14、如下是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的言论。由此可知,他们主张(   )

    孙中山:“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邹容:“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A、实现民族独立 B、推翻专制统治 C、推进全民平权 D、确立君主立宪
  • 15、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经此一事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它”指的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 16、吴昌硕先生曾在张謇的挽联中写道:“救世曰棉铁政策,纵更世变,此语可长悬国门。”这里意在赞扬张謇(   )
    A、变法图强的理念 B、“实业救国”的思想 C、民主共和的观念 D、“扶清灭洋”的主张
  • 17、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培养了近千名学生,他们或担任新式学堂的教师,或编译介绍西方的科技书籍。天津电报学堂的毕业生满足了天津至上海等电报线路沿线的用人需求。这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为近代化发展培养人才 C、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 D、推动近代民族资本发展
  • 18、湖北织布官局建立之前,洋布的销售量一年多达一千数百万匹,织布官局建立之后,虽未能完全抵制洋布的进口,却也减少了其进口,仅江汉关每年减少了十余万匹洋布的进口,达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目的。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缓解了清政府的财务危机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 19、历史课堂上,老师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信息进行解读。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土地分配

    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其对于田地优劣的客观问题也给出方案即“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生活物资分配

    提出了“物物归上主”的概念,利用类似按需分配的方式希望实现“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

    A、追求合理社会秩序 B、崇尚绝对平均主义 C、继承封建等级观念 D、效法西方礼仪制度
  • 20、阅读材料,任选一幅人物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介绍词。

    材料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