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历同学整理了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的武器情况。由此可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 )
鸦片战争中英双方武器对比表
项目
清军
英军
舰船载炮(门)
2~4门,至多为10余门
20~40门,多的有74门
火炮射程(米)
岸炮射程在2000米以内
舰载火炮最大射程超过2500米
步兵武器
枪的射程大约在160~240米
枪的射程可达380米
A、清王朝的腐败无能 B、英军战争准备充分 C、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D、清军将领指挥不当 -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电影中的历史”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环节一 搜集影片
小王同学:在《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英勇抵抗、力竭而亡以及外国商人在南京经商居住等历史场景
小何同学:在《甲午风云》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左宝贵英勇牺牲、平壤陷落,邓世昌率致远舰官兵冲向敌舰等历史画面
第一组同学搜集了两部影片,并根据电影名称推测了其中的内容,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2)、环节二观看电影上面是同学们罗列的观影片单,请你帮助他们按照时间确定观影顺序,并仿照示例任选一部电影撰写影评。(要求:影评包含电影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具体史事、时代精神等。
【示例】影片:《我的1919》。影评:该影片讲述了1919年初,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就中国问题在巴黎和会上进行外交斡旋的故事,再现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历史史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坚定意志。
(3)、环节三 观影认识请你综合上述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电影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认识。
-
3、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通过“看电影·学历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创新学习,在观影中整理摘录了如下所示电影台词。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知识是( )
◇划小船,冒炮火,我送亲人过大江!
◇解放军没来时,我们没过上好日子,这次非要送大军过江!
◇告诉江北的同志,南京城头,我们插上了红旗!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
4、纪录片《中国远征军》中缅甸盟军统帅部决定以曼德勒为依托,集中中英优势兵力与日军决战。英缅联军陷入重围,中国远征军前去救援。800名中国勇士对阵七千名敌人,在曼德勒会战中彰显英雄本色。中国远征军把日本人赶下印度洋⋯⋯该史实可以用来佐证( )A、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
5、同学们观看《血战台儿庄》后整理了如下台词,这体现了( )
士兵:长官,现在咱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嘛?等抗战胜利了,别忘了给我们立块碑就行了。
孙连仲:本总司令以成仁之决心,誓与台儿庄共存亡。
A、坚定信念的开创精神 B、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C、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D、万众一心的拼搏精神 -
6、电视剧《辛亥革命》第1~25集中,出现的大多数人物头顶清朝发辫,身穿长袍大褂,人们见面、下级见到上级后行跪拜礼,而25集辛亥革命后,路上的行人开始逐渐剪除发辫,身穿西装,人们见面后只需鞠躬或者握手。这说明辛亥革命( )A、维护了封建社会的旧习俗 B、体现了民主科学的新思想 C、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D、推动了君主立宪思想传播
-
7、下表为电视剧《走向共和》的部分情节。这些情节取材于( )
剧集
内容概述
第13集
《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回国内,群情激愤。康有为带着万言书《上今上皇帝书》,来到举子中,要求清廷立即实行变法
剧集
内容概述
第14集
康有为来到京城,成立强学会,广招弟子,鼓动变法
第18集
光绪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军机,处理朝政
第21集
谭嗣同不听梁启超的劝阻,执意以死唤醒世人,慨然入狱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
8、纪录片《血色浪漫》介绍道: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派遣留学生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开办新式学堂 D、筹建新式陆海军
-
9、电视剧《太平天国》中展现了:太平军千军万马,攻下永安。洪秀全在大校场举行盛大的“封王大典礼”,正式册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典礼时万人空巷,军民欢腾的景象。这一场景可用于了解太平天国( )A、政权组织的初步建立 B、由盛转衰的全部过程 C、为抵抗淮军作出努力 D、全盛时期的军队建制
-
10、如下是某一历史剧的剧情简介,下列与该历史剧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广开言路,举行士子观风势;功用民心,创办民间禁毒局。放眼世界,首译洋文洋法;亡羊补牢,严惩鸦片走私。……托付《海国图志》,谋求富国强兵。
A、李鸿章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邓世昌 -
11、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往往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领袖和旗帜,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其密切相连,是基于孙中山在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立三民主义、领导武装起义等方面贡献作出的评价。孙中山是共和国真正缔造者和坚决捍卫者也是恰如其分的,建立中华民国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独裁复辟意图暴露后,他又领导了捍卫共和国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诚如其所言:“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摘编自张磊《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孙中山的双重身份,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重身份展开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简要说明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上杰出人物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
12、“左权同志军事才能出众,指挥作战灵活多变,在多次重要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善于分析战场形势,制定出精准的作战方案,带领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评价强调了左权( )A、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C、率先提出武装抗日主张 D、领导局部抗战胜利
-
13、蒋介石称谢晋元为“中华民国军人光荣之典范”,并赞扬其在孤军营中的坚毅精神。毛泽东则称谢晋元为“民族革命典型”,认为其代表了中国军人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们做出这一评价是由于谢晋元( )A、在喜峰口重伤日军 B、率军守卫宝山后壮烈牺牲 C、坚守四行仓库阵地 D、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军
-
14、同学们整理了不同人物对叶挺的评价,这说明( )
人物
评价内容
周恩来
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
蒋介石
叶挺固执己见,不肯就范,实为可惜。然其军事才能,确为罕见
A、时代背景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B、多角度的评价可以还原史实 C、政治立场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D、人物评价受社会地位的影响 -
15、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梳理了李大钊的人物事迹,下列与其事迹相符的评价是 ( )
·1916年,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发起并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4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面对威逼利诱和严刑,慷慨赴死
A、雄才伟略,气贯山河 B、巩固民国,强化集权 C、顺应民意,锐意革新 D、革命先驱,舍生铸魂 -
16、某公众号展示了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部分)和评价,与之相符的人物身份是( )
生平
(部分)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和科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胡适、鲁迅等学者任教,推动白话文运动
·1919年,起草《北京市民宣言》,指导五四运动后期的发展
评价
他在北大,把《新青年》办成思想革命的中心⋯⋯使这个杂志成了中国思想界空前的大变动。
A、马克思主义先驱 B、新文化运动旗手 C、“实业救国”践行者 D、工人运动领导者 -
17、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
对如下历史人物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
A、都积极参与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B、都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都参加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D、都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治思想 -
18、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如下所示评价,这着重强调康有为( )
·康有为之学⋯⋯倡导变法,开风气之先,终不失为一代思想启蒙之先驱
·康有为之变法,实为晚清思想解放之先声……其倡导变法之勇气,足为后世楷模
·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吾国近代先觉之士
A、是思想解放的推动者 B、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C、重视启蒙教育的发展 D、是近代革命的先行者 -
19、“左季高(左宗棠)之功,不在曾文正(曾国藩)之下……若非其力排众议,毅然西征,西北边陲恐已沦为异域。”“左宗棠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术灵活,远非阿古柏的乌合之众可比。”材料评述的是左宗棠( )A、兴办洋务 B、收复新疆 C、组建海军 D、修建学堂
-
20、孙中山认为洪秀全是反清第一人,常自比“洪秀全第二”,毛泽东亦说到洪秀全“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两位不同阶级的革命领袖对其作出高度评价是由于洪秀全( )A、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B、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C、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