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历史事件与成吉思汗相关的是( )A、统一全国 B、建立元朝 C、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D、灭亡南宋
-
2、南宋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手续应该去的机构是( )A、枢密院 B、宣政院 C、尚书省 D、市舶司
-
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A、动荡不安 B、黎明前的黑暗 C、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D、走向统一
-
4、如表表格反映的主题是( )
不拘地域
不拘门第
不拘民族背景
不拘原属敌我
长孙无忌——关陇
萧璃——贵族
阿史那社尔——突厥
魏征、王珪——原为李建成的心腹
李勣——山东
马周——门客
契芯何力——铁勒
尉迟敬德、程知节——原为降将
A、唐朝时期杰出人才辈出 B、唐太宗广纳贤才 C、唐朝社会尚武风气盛行 D、武则天选贤任能 -
5、如图是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它描绘了唐代宫廷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夜市生活丰富多彩 D、精神风貌刚劲豪迈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它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它实施的一千多年间,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摘编自明心伟《隋唐与明清时期制度的比较》
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制度? “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材料二 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对于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朝廷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官员担任官职,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的表现。
(3)、材料三 唐统治集团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它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国家亦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如唐高祖之母为鲜卑化的匈奴独孤氏,唐太宗之母是鲜卑族窦氏,皇后长孙氏亦是鲜卑人。李唐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更容易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并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之所在,发展进步的民族观,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推行此民族政策的原因。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隋唐两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物资的调运。到开元时期出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景象,人口滋生,经济发展,一片繁荣。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时期出现人口增长的原因。
(2)、材料二 据统计,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人口为 0.1943 亿,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人口增至 3.13 亿。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当时的统治者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泰国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中期人口激增造成的社会问题,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8、 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
名称
地位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本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 -
9、下图为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画中有六位人物,左边三位是唐朝的官员,后面三位分别是来自东罗马、新罗国和我国东北靺鞨族的使者。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②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
③再现了唐朝繁盛的海外贸易场景
④见证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0、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其学习的主题应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
11、下图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钱币,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A、君主专制加强 B、货币制度混乱 C、对外交往活跃 D、民族交融加强
-
12、他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他”是(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郑和
-
13、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的典范,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观察下表,我们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全力支持边疆民族的发展 B、战争是处理关系的主要方式 C、唐朝国力微弱,通过和亲缓和关系 D、处理民族关系方法灵活多样 -
14、唐朝时期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品工艺水平最高。陶瓷业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这反映了唐朝( )A、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
15、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这些生产工具的发明( )A、丰富了人类食物来源 B、促进了作物品种改良 C、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
16、根据下表内容可推知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人物
措施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
改革税制
A、民族政策的开明 B、选官方式的调整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制度的创新发展 -
17、唐太宗即位后,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材料说明唐太宗( )A、重视生产 B、虚心纳谏 C、提倡节俭 D、轻徭薄赋
-
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B、隋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 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
19、有学者认为,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几年,但是在几个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并给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修建灵渠 ②开通大运河 ③创立科举制 ④实行行省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0、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影响深远,明朝以后才逐渐落后于西方。今天的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时代呼唤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哪两项发明分别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航海事业的发展?(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