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甘肃,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其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西节度使负责抵御吐蕃、突厥等外敌的入侵,维护唐朝西北边疆的稳定。此外,在民政方面,节度使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百姓,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在财政方面,节度使有权征收赋税,调配物资,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这种体制,使得河西节度使在当地拥有极高的权威,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摘编自《甘肃与河西节度使:跨越时空的历史钩沉》
材料二 五代以后,茶叶大量流入游牧地区,普通民众饮茶之风日盛。北宋建政时,契丹人已在北方建立了辽朝。随后,党项人兴起,建立西夏政权。北宋疆域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宋朝与辽、西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宋朝在很多地方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茶马司。同时,加强物价管理,禁止在交易过程中欺夺番商货物。宋朝的茶马互市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制度沿用至清代。
—-摘编自李俊清、李天顺《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材料三 从洪武初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五十年间,明政府向甘肃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为了经营西域,明政府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嘉峪关以西称“关西”),其中,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三卫归肃州卫管辖。明代末期,由于边防松弛,河西走廊处于混乱状态.建立起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战略防线,并将嘉峪关关城以外的地方弃之不守。
——摘编自《河西走廊,2 000多年的风云变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河西节度使的职责。(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宋代茶马互市发展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经营甘肃的措施。 -
2、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反映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是( )A、和谐 B、豪华 C、对称 D、完整
-
3、解读图表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下图所示内容凸显出当时(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C、耕地面积增长迅猛 D、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
4、军机处的办公地点距离皇帝寝宫近,信息传递迅速。军机处内部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减少了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烦琐程序。据此分析军机处的特点是 ( )A、保密性强 B、决策高效 C、权力集中 D、缺乏约束
-
5、下表所示是明朝中后期部分皇帝的为政表现。这说明当时( )A、政治黑暗腐败 B、相权势力增强 C、外戚势力专权 D、倭寇入侵严重
-
6、《大明律》对于朝廷文书在传递过程中泄密、毁损的惩罚加以明确,一旦发生泄密行为,锦衣卫特务追查行动迅速展开,人人戒惧从而知谨慎,这一规定说明 ( )A、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B、官员的保密意识亟待加强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文书的保密工作需要立法
-
7、南宋辛弃疾曾诗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词句体现了( )A、宋代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B、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C、渴望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 D、对三国时代的憧憬
-
8、政府设有专门负责街道清洁以及公共设施建设与修缮的机构。城市中设有“望火楼”,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传递警报,组织灭火行动。这说明宋代城市( )A、政治功能完全丧失 B、商业性特征较明显 C、社会观念日益开放 D、管理具有现代雏形
-
9、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在陕西带兵防御西夏,张载投奔他,要投笔从戎,范仲淹却送了他一部《中庸》,让他回去好好钻研学问。据此分析,北宋( )A、文臣才能略高于武将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轻视军队建设和军备 D、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
10、“安史之乱不仅是整个唐王朝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此后唐室李家与藩镇共天下。”这说明安史之乱后( )A、藩镇乱象加剧 B、唐朝统治终结 C、割据遭到遏制 D、社会趋于稳定
-
11、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政治的日趋腐败 B、盛世局面的出现 C、海外贸易的发达 D、五代十国的动荡
-
12、下面是隋唐时期的部分政策和成就,这些可以说明隋唐繁盛的原因是 ( )A、创新 B、开放 C、安定 D、开明
-
13、科技成就·科技工作者·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编号
史实
①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④
邓稼先(1924-1986年),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我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我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⑤
钱学森(1911-2009年),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⑥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⑦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⑧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⑨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阅读材料,制作中国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的历史时间轴。(2)、阅读材料,围绕“科技工作者”这个主题,选取两个相互关联的史实,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
14、改革开放·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
21世纪的衣着
——摘编自《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影响
1978年
A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1年
C
开辟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新途径
2020年
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摘编自《中国历史》 八年级下册
(1)、 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A、B、C处的信息补充完整,并阐释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联系。 -
15、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过过多轮调整。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有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 农村改革的希望。
(1)、 材料一中的图一及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它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哪两大运动?(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指什么?(5)、上述材料说明了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
16、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关注“绿色食品”,超市中“有机”食品和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商品种类繁多,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这反映出(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C、电信产业规模扩大 D、居住环境明
-
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它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
18、中国已从当年被轻视的“东亚病夫”发展成为今天的体育大国,继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后,2022年再次成功举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这主要是因为( )A、运动健儿努力拼搏 B、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 C、中国人民重视体育 D、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
19、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历史潮流不可抗拒》。社论指出,这是联合国内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多年来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社论中的“结果”是指(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20、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体现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A、召开地点是瑞士日内瓦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邀请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D、因为美国干涉终未能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