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事实主要说明( )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命运前途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
2、山东地区氢能源公交车发展迅速,已在济南、潍坊、青岛等多地投入运营,技术性能国际领先,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且零污染排放。这一做法( )A、建成了综合交通运输网 B、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C、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
3、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中共十三大到十九大”等资料确立为一个学习单元,其主题应该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4、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由此可见,当时我国急需A、改变领导人的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结束“文革” D、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
5、本世纪之初,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加入( )A、世界贸易组织 B、联合国 C、亚太经合组织 D、共产国际
-
6、秦皇岛是我省沿海城市。198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5万美元,2018年增长到11.09亿美元。至2019年秦皇岛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贸往来。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政企分开释放企业活力
-
7、20世纪50年代农村集体吹哨上工,“一遍哨子不动身,二遍哨子头一伸,三遍哨子才出门”,到80年代“一人包产全家干,村头不见闲人站”。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农民获得了( )A、生产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自由选举权 D、企业经营权
-
8、“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它”指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中共十八大
-
9、50年代我国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 B、经济建设的需要 C、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D、科教兴国的提出
-
10、《共和国年轮》记载:除中央单位以外,各地就这一主题召开的讨论会有70余次。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这场“大讨论”的主题是( )A、姓“资”还是姓“社” B、真理标准问题 C、党的中心工作 D、平反冤假错案
-
11、“我只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油井。一切的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下列历史人物中,说这一席话的应该是( )A、黄继光 B、焦裕绿 C、王进喜 D、雷锋
-
12、据统计1949 年至1950年,《人民日报》中广告主的身份以私营企业为主,1956年后广告主的身份都是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完成土地改革 B、实行一五计划 C、实行三大改造 D、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
13、1954年,我国在制定第一部宪法过程中,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由此可知,我国第一部宪法( )A、标志法制国家的建立 B、决定新中国的社会性质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
14、在编制“一五计划”时,政府提出要正确规划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使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同国力相适应⋯⋯既要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等思想。这说明我国“一五计划”的编制( )A、关注改善民生 B、注重实事求是 C、适应全球经济 D、奠定工业基础
-
15、据统计,建国前占全国农户不到7%的地主和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和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建国初我国( )A、贫富差距扩大 B、科技十分落后 C、人口分布不均 D、土地集中严重
-
16、正确解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必须培养的学科能力,“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于( )A、美军飞机对中国边境城市进行轰炸扫射,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赴朝参战 B、美国派兵支援朝鲜南方军队作战 C、在抗美援朝中,涌现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 D、1950年6月,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
-
17、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忆在历史镜头中。下图所示历史镜头标志着(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
18、“物”“史”互证,探究文物背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最终凝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 历史逻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4年6月14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出版。该书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精选文物(部分)
唐:《步辇图》;突厥石人像
宋;契丹鸡冠壶;女真骑马武士砖雕
元:元朝至元宝钞
清:班禅金印;金瓶掣签的金瓶
结合材料从上面的精选文物中任选一个,以“何以中华•文物解读”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19、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魅力吸引着诸国使团“慕化而归”,在求学、做官之外,携带书籍、文物回国的遣唐使最为人所熟知。以日本、新罗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并以此来建构自己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秩序。他们对唐文化的汲取体现在律令制度、儒家文化、文字语言等多方面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铁序中发展国际关系。
——摘编自牛来颖《大唐商人与外部世界》
材料二 宋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从陆路转向海洋。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战争对峙,使西北陆路交通阻断。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造船业的技术进步与指南针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两宋政府在多地设置驿站,保护外国商人与商船。元世祖忽必烈鼓励对外交往,对各国来者尤为礼遇,下诏令“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卜宪群、梁仁志《从中国历史看对外开放》
材料三明清政府严厉打击未有号票文引的海上非法活动,将海外贸易逐步集中到为数不多的指定沿海港口城市。这些立足于王朝统治安全的海防和海贸政策,严重挤压了民 间商业、造船、运输业的发展空间,极大缩短了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焦距,隔绝了早日获取世 界大势信息的渠道,日后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摘编自陈贤波《明清海防意识觉醒及海防政策变迁兼及对明清时代经济社会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日本和新罗汲取的唐文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对外开放重心从陆路转向海洋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政府海防政策的影响。 -
20、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和印刷术的国家,我们的出版业历史悠久,保存古代灿烂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两宋时期,文化昌盛,科技进步。在新的时代思潮下,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与此同时,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这些都为书籍的刊刻、印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图书事业也就此步入了黄金时代。
——摘编自《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开幕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说出你熟悉的一位诗人名字。(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图书事业步入黄金时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