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小明在学习古今中外历史中,搜集到以下资料,请你和他一起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材料一隋代修凿的大运河,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呈“人”字形,南达杭州,北通涿郡(今北京市),首尾相接,流经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5省,沟通长江、淮河、黄河、钱塘江和海河5大水系。加上陕西的广通渠,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河北平原,南达太湖、钱塘江流域,形成全国的运河网。隋代大运河是在前代旧道的基础上,穿针引线,形成一气的。

    ——摘自刘行光编著《从都江堰到南水北调》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大运河特点。

    (2)、材料二读图,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图二:

    新政期间,美国政府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这是推行“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简述两大水利工程修建的时代背景和共同作用。

    (3)、材料三: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众多的人口仍然让我国成为了严重缺水的国家,尤其是在北方的部分城市,缺水的现象尤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水利专家们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经过几十年研究后,终于在2002年底,在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了。它的建成是为了大大缓解我国北方缺水的问题,提高南方水资源的利用率。

    ——摘自刘行光编著《从都江堰到南水北调》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古今中外的水利工程建设,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抄材料。)

  • 2、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方向、道路与命运”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有关任务。
    (1)、材料一【挽救民族危亡】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主张

    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为了实现救国方案,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孙中山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对中国社会产生哪些共同的影响?

    (2)、材料二【走向民族独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

    ——摘自《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并简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意义。

    (3)、材料三【致力民族富强】

    《1978-202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4

    1990年

    7621.1

    686

    2000年

    24915.8

    2282

    2010年

    67763.1

    6272

    2020年

    137782.2

    17131

    2023年

    158507.2

    21691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表格中1978年到2023年两组数据变化的共同趋势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 3、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尼克松说的“欧洲自己的力量”指的是(   )
    A、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建立跨国性质的欧洲联盟 D、与美国结成战略伙伴
  • 4、1942年1月26国代表齐聚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在这26个国家中,有资本主义的美国、英国;有社会主义的苏联;有半殖民地的中国,有殖民地的印度,他们走向联合,反映了(   )
    A、世界大国矛盾完全消失 B、联合国的建立迫在眉睫 C、二十六国有共同的目标 D、二战促进大国经济合作
  • 5、1792年,500名马赛志愿者高唱《莱茵军战歌》进军巴黎,歌词中写道:“前进!祖国的儿女!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压迫着我们,鲜血浸染大地……”这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后被更名为《马赛曲》,并于1795年首次被定为法国国歌。《马赛曲》的诞生与传播最能反映法国大革命(   )
    A、启蒙思想通过艺术形式得到传播 B、外敌干涉加速国内矛盾的激化 C、民众参与推动革命进程的广泛性 D、法国大革命强化民族主义意识
  • 6、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大迁移。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发生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迁徙方向

    迁徙方式

    迁徙原因

    A

    乙地迁往丁地

    被动移民

    黑奴贸易

    B

    丙地迁往乙地

    被动移民

    殖民扩张

    C

    丁地迁往甲地

    被动移民

    黑奴贸易

    D

    甲地迁往丙地

    主动移民

    工业革命

    A、A B、B C、C D、D
  • 7、下图为《花神芙罗拉》(罗马神话里的花神)壁画描绘了身着丝绸长袍的花神芙罗拉正在采花的背影,在多彩丝绸的衬托下,花神更加轻盈灵动。从材料和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流(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重塑了民族文化的精神 D、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 8、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这一社论反映了开展工业化的(   )
    A、历史背景 B、主要内容 C、依靠力量 D、根本目的
  • 9、1945年《晋察冀日报》刊发曾火星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唱道“他坚持了抗战六(后改为“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其中“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共产党(   )
    A、坚持敌后抗战,打击日寇侵略 B、建立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 C、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D、加强国共合作,巩固统一战线
  • 10、1920年,长沙女子李欣淑公开登报声明,反对父母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到北京工读(半工半读,通过劳动付出养活自己的上学模式),其在声明称“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举动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 B、新文化运动推动民主科学传播 C、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D、五四运动后女性解放成为时尚
  • 11、19世纪90年代以来,轮船招商局必须以“报效”为名向清政府交银。1891年开始每年交“预备赈济银”十万两;1894年交慈禧“万寿庆典”银五万五千二百两;1896年开始供给南北洋公学堂常年经费八万两及北洋兵轮经费六万两等。这反映了(   )
    A、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模式 B、民族企业资本积累陷困境 C、洋务运动求富目的已达到 D、清统治经济基础非常雄厚
  • 12、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在新疆、台湾设置行省,旨在(   )
    A、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推动民族间交流交融 C、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 D、进一步扩大国家版图
  • 13、1710-1717年,广东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今海南岛)……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据此可知,清政府(   )
    A、重视海防建设 B、扩大海外贸易 C、加强渔业管理 D、行使南海主权
  • 14、北宋的《西台集》记载: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可见,这些变法措施,主要是针对北宋时期(   )
    A、藩镇将领军权难控 B、财政开支不断膨胀 C、相权分割阻力重重 D、地方豪强鱼肉乡里
  • 15、唐玄宗时期,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使者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旨在(   )
    A、增强国家凝聚力 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 C、引领习俗新风尚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
  • 16、读下表:有关《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时间

    赏赐内容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牲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上表反映了(   )

    A、民族交融日益加强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习俗仍在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 17、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侯国由皇帝立号封授,直接隶属于所在郡县。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是因为(  )
    A、皇帝直接夺回了分封的权力 B、诸侯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 C、诸侯国出现争夺土地的内斗 D、郡县直接管辖所有诸侯国
  • 18、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良渚与古代中国”特展上,展出了部分良渚文化覆盖区域的玉琮作品,其中包括四件比良渚文化稍晚的石峡文化玉琮。这些玉琮分别出土于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广东封开县禄美村、广东海丰田乾镇以及广东韶关曲江石峡遗址。由此可推知,中华文明具有(  )
    A、连续性 B、包容性 C、统一性 D、创新性
  • 19、人口的迁移,见证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英国移民作为核心,组织了欧洲移民,在新大陆上建立了这个国家。这些移民从数千人到数万人,经历了几乎一百年的繁衍,及至1776年建国时,美国人口已经增长到将近四百万;除去其中七八十万的黑奴以外,都是欧洲各处进入新大陆的不同族群。

    ——许倬云《许倬云说美国》

    材料二   1796—1815年间,到美国的欧洲移民平均每年仅约3000人。因此,美国在一些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开始制定吸引外来移民的鼓励政策。1864年,美国国会制定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国人特别是西欧人移居美国。

    ——摘编自郭哲、王晓阳《美国的人才吸引战略及其启示》

    材料三   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前者是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吸引怀着改变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摘编自付义强《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开始美国出现大量移民的历史原因。
    (2)、综合三则材料,围绕人口迁移的影响,从以下三个角度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Ⅰ)经济发展(Ⅱ)国际关系(Ⅲ)社会文化

  •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举行,本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开幕式及闭幕式将分别在广州和深圳举行。阅读材料,回顾全运会的历史,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称

    举办地点和时间

    概况

    第一届全运会

    北京、1959年

    第一届全运会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运动会开幕式上,由8000名来自北京各学校的学生表演了大型团体操《全民同庆》。“祖国万岁”这一篇章中,展现了以打铁、拉锯、炼钢等代表性动作为核心的工人操;呈现了模仿麦田、麦浪等形象化队形的麦穗操,来展示农业的大丰收。

    第六届全运会

    广东、1987年

    第六届全运会首次引入吉祥物“阳阳”(山羊),吉祥物手持火炬,身穿印有“6”字的运动服。本届全运会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出现可口可乐公司、健力宝公司等商业赞助。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史》整理

    材料二   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提出“全民全运,同心同行”主题,增设群众赛事活动,涵盖广场舞、太极拳等19个大项。开幕式融入“建党百年”元素,通过数字化技术呈现延安宝塔山、黄河等文化符号。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1)、材料一中第一届全运会的口号和表演形式,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社会目标?
    (2)、对比材料一中第一届全运会到第六届全运会,指出全运会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
    (3)、综合两则材料,结合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的社会变迁,谈谈全运会如何体现中国在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