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这个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北伐战争的进程 B、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C、抗日战争的进程 D、国共两党合作的主要进程
  • 2、下图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画,其文意是“援救中国”“中国正在帮助我们”“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反映出(     )

    A、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B、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 3、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该战役为(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 4、“时穷节乃见”,每临危局,总有杰出人物挺身而出。下列人物的人生选择都是为了(     )

    A、挽救中华民族 B、发展资本主义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人民民主
  • 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6、“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面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7、“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前后持续14年之久,达到了中国旧时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饮食革命

    名称

    时间

    内容

    第一次饮食革命

    约1万年前

    农耕及畜牧出现后,人类开始摄取固定的谷物、尊肉、乳制品等,饮食习惯趋于统一和稳定。陶器的发明,让人类制作出柔软的食物与汤汁,促成了“料理革命”与“农业革命”的合并。2500年前至2000年前期间出现的几个庞大的帝国集团加强各地食材的开发和交流,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料理圈。但是,各个料理圈之间仍持续进行着饮食的交流。

    第二次饮食革命

    15-16世纪

    新、旧大陆间的食材交换,引发了动植物分布大变动,让人类饮食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如英法等国在加勒比海诸岛大规模栽培甘蔗,促使砂糖大众化,砂糖又与中国的红茶、阿拉伯的咖啡产生连接,促成世界各地饮食的结合。

    第三次饮食革命

    18世纪

    后期随着运送大量食材至城市的交通革命、遏制食材腐败的技术开发、食品加工产业化的酝酿发展,新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餐厅日益普及。

    第四次饮食革命

    20世纪后期

    食品的低温处理技术、世界范围的冷链物流系统、汽车的普及、船舶大型化、货柜运输,以及超市等大型贩卖方式,一起引发了“流通革命”,让餐桌也掀起了全球化。

    ——改编自宫崎正胜《餐桌上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饮食革命”给人类饮食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世界饮食革命”的原因。
    (2)、从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9、下图是某探究小组归纳的历史事件,它们共同说明了(   )

    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坭机

    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A、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
  • 10、《全球通史》第三篇的题目是“西方居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你认为这一时期“西方居优势地位”的政治原因是(    )
    A、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 B、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 D、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 11、16世纪,西欧出版的《世界地图集》最初有69幅地图,之后的十几年间又增加了82幅,很多是之前尚未涉及的地区,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手工工场出现 B、进化论的提出 C、资本主义萌芽 D、新航路的开辟
  • 12、“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此后,西方国家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在贩卖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黑人或死于炎炎烈日之下,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材料说明(   )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开始出现 B、非洲黑人反抗斗争的重大意义 C、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D、各大洲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 13、十四、十五世纪,被教会禁止的双人舞蹈开始盛行,舞蹈活动是如此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承认舞蹈的作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潮的流行 B、民主自由思想的启蒙 C、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D、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 14、如下图,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的这种生产方式(   )

    A、构成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B、有利于西欧庄园制度持续发展 C、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D、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
  • 15、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文物反映了古代世界不同区域文明(   )

    意大利庞贝古城壁画上描绘的亚历山大东征

         

    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

    A、逐渐连为一个整体 B、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交织 C、大力传播宗教文化 D、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 16、社会结构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政治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绝对王权国家采纳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各国君主需要一批富于生气的新人来充当推行者,或者是由于王室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只得靠卖官鬻爵来弥补财政亏空,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批出身市民和资产者的人士进入贵族阵营的现象。而一部分贵族转而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获取较多的利润,出现了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趋势。至于在法律、政治和文化观念上彻底摧毁等级制度的任务,则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

    ——摘编自沈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中古到20世纪》

    材料二   新兴的工业家不但在经济特征上,而且在社会特征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家——手工工场主。被统治阶级的面貌也随着工业化进程被彻底改观。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所有的城市、乡村破产者忝列其中,从长远和整体利益来看,他们是一致的——需要共同反对资本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材料三   1924—1970年英国财富在各部分人中的分配比例表

    1924—1930年

    1951—1956年

    1965年

    1970年

    上层1%

    57.7%

    40.9%

    31.9%

    28.2%

    上层5%

    80.1%

    66.7%

    56.8%

    54.0%

    上层10%

    87.9%

    77.6%

    70.3%

    65.4%

    上层20%

    93.6%

    83.6%

    85.4%

    81.5%

    下层80%

    6.4%

    16.4%

    14.6%

    18.5%

    注:表格中百分比均指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摘引自鲁宾斯坦《英国的财富与不平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的新变动及成因。结合所学,写出1789年法国颁布的有利于“摧毁等级制度”的文献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兴的工业家”出现的根本推动力。19世纪中后期,为反对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分别是什么?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分析材料三的数据变化,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 17、城市发展反映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公民大多数躬耕垅亩,住在乡村。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也是全体公民集会、参政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
    ——摘编自张南、周伊《春秋战国城市与古典希腊城市比较论》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

    材料三

    19世纪,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生活被城市化了,英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也是同样的模式。到1900年,工业化国家中至少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四

    二战后,法德两国试图实现和解。两国地方上自发的友好城市活动,恰好是对国家政治层面的补充。1948年,法德市长圆桌会议召开,提出要在和解的精神下发起积极的交流活动。同年,法德建立了第一组友好城市关系。20世纪50年代,法德友好城市已经达到130例。1963年,《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1963—1969年,法德友好城市增加到400多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
    (2)、“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古时期形容西欧城市的一句谚语。从表格中任选两个特许状作为证据,说明你对该谚语的理解。
    (3)、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德友好城市建立的时代背景,并就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 18、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深受两极格局的影响。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
    A、德国分裂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欧盟成立
  • 19、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律。其影响是(    )
    A、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消除了社会贫富差距 D、有助于摆脱经济“滞胀”
  • 20、“这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指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莫斯科保卫战
上一页 652 653 654 655 6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