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梦想,让我们走进春秋战国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索那个时期人们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问》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诸子,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三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春秋时期哪一诸侯国的国君?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桓公”的最大梦想。 桓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梦想。
    (3)、说说材料三中孔子、孟子、墨子、韩非他们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诸子百家中的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依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 3、以下四幅图片反映出我国古代(     )

    A、文学艺术比较繁荣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农耕工具非常落后 D、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除汉 D、建立魏国
  • 5、西汉与秦朝比较,疆域明显扩大。其直接原因是(     )
    A、西汉实行了分封制 B、西汉前期对匈奴实行了“和亲”政策 C、西汉实行了“推恩”、“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大一统措施 D、西汉对西域和南海诸岛实行了有效管辖
  • 6、汉代铁农具飞速发展,呈现配套齐全、专业化的特征。包括翻耕铁农具有耒、耜、锸、犁等,整地农具有铁耙,播种农具有楼车,中耕农具有锄、铲,收获、加工农具有镰、铚、铡刀等。这一时期铁农具的发展(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 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丰富了人类食物来源
  • 7、盘庚迁殷之前,针对民众的不理解,曾耐心做了这样的解释:“古代我们的先王都是保护民众的,很少有逆天而动的。当我朝遭到大灾大难时,先王心中不安。我体会先王神意,想按照先王的办法,据民众的利益而迁都。”从生态史观来看盘庚执意迁都(     )
    A、倾向消极应对自然灾害 B、一意孤行罔顾民众意见 C、借助宗教防治自然灾害 D、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8、音乐不仅能抒发人们的情感,还能留下历史的回声。不同时代的音乐,承载不同时代的历史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坎鼓

    这是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最早的非裔美国人的物品。它制作于非洲,被带到美洲,最终被送到了英国。从它和类似的物品中我们能重新发现关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迫迁徙的故事。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戈著,余燕译《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新星出版社

    材料二   1792年,法军上尉鲁热仅用几个小时就创作了《莱茵军战歌》,他把对暴君的仇恨、对乡土的忧虑、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把全体国民的内在感受表达出来,这首歌后来被称为《马赛曲》。

    ——摘编自【奥】斯蒂芬·茨威格著,梁锡江译《人类群星闪耀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材料三   1871年6月,担任过公社委员的著名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满腔悲愤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十几年后,法国作曲家狄盖特为这首诗作谱了曲。从此,《国际歌》就成了一首被全世界无产阶级世代传唱的战歌。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取一项“阿坎鼓”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解读。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莱茵军战歌》诞生的背景及其宣扬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欧仁·鲍狄埃“满腔悲愤”的原因?综上,谈谈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按照法令,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他们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可以从事工商业活动,可自由结婚,但仍由农村村社管理。……农民获得自由时,必须获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的份地要交赎金。

    ——摘自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图中反映的革命并分析这场革命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美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如何认识使“宣言”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
    (3)、材料三中“法令”是哪一年颁布的?据材料分析“法令”对该国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20世纪,西欧诸国出现一系列科学发明,引起知识、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巨大变革。科学着重于发现真理,技术则致力于各种具体发明,工业革命为西欧各国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

           类别

    人物

    身份

    成就

    科学理论

    牛顿(1643—1727)

    科学家

    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光学分析

    法拉第(1791—1867)

    科学家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技术发明

    瓦特(1736—1819)

    技术工人

    改进蒸汽机

    爱迪生(1847—1913)

    发明家

    发明白炽灯泡、电影摄影机

    卡尔·本茨

    (1844—1929)

    工程师

    制造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请以“科技创新_____”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1、某校历史社团开展了“思维导图·寻找历史”活动。如下图横线处最恰当的史事是(     )

    A、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12、“到1942年9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此后,苏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材料描述的这场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德国入侵苏联 C、偷袭珍珠港 D、斯大林格勒战役
  • 13、下图中,一辆小车正缓缓地将美国拉出深渊。“小车”指代的事件(     )

    A、促成了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B、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D、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
  • 14、14世纪,英国的一位领主指控佃农没有给他将牧草装上马车。庄园法庭查阅劳役惯例,确认佃农有义务将牧草堆成草垛,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车,从而判定佃农胜诉。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旨在维护佃农的利益 B、蕴含了契约精神 C、能适当约束领主特权 D、减轻了佃农赋役
  • 15、下图为古希腊小亚细亚地区发行的银币。银币反面为摔跤手,正面为投掷手,生动再现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竞技场景。这种设计反映了古希腊社会(     )

    A、平民地位得到提高 B、城邦经济快速发展 C、体育运动倍受重视 D、宗教神学影响广泛
  • 16、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议会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材料二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事件,具有多方面的重大功绩。从政治层面来看,确保了联邦的完整,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向世界展示了美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民主制度的决心与能力,为其他国家解决类似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冲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范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德国立即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彻底驶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德国快速地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领域,并加快发展电气、化学等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确立德国工业强权地位的支柱性产业。

    ——摘编自李富森《试论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内容出自哪一份文件,此后,英国逐渐形成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内战的主要功绩。
    (3)、根据材料三,分析德国确立工业强权地位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英国、美国、德国的崛起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
  • 17、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灿烂文明 领先世界】

    材料一

    【学习西方 工业救国】

    材料二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自立自强 科技发展】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尖端技术领域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同时,苏联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科委,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摘编自姬文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示例,在图A、图C中任选一幅,谈谈后人纪念该历史人物的理由。

    示例:图B:毕昇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后世的印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推动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4)、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1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多民族国家统一】

    材料一

                                                    疆域示意图

    【民族交融】

    材料二   某同学整理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融的学习笔记:

    ①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当地汉人不断错居杂处;

    ④唐太宗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⑤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北齐)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1)、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其在地方上全面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2)、根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形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19、【生物科学】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经过多年研究,于1859年出版了科学巨著《》。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理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 20、【科技创新】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上一页 650 651 652 653 6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