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史料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够直接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还体现在能够揭示历史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材料一
图6 《十二铜表法》
【数字史料反映历史】
材料二 某文献颁布后黑人奴隶人数情况统计
状况
人数
黑人奴隶获得自由
400万
联邦军队中的黑人战士
18.6万
在联邦军队担任后勤工作
25万
黑人奴隶反抗、逃离种植园
50万
黑人奴隶起义牵制奴隶主军队
10万
——摘编自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文献史料研究历史】
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摘自《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七表第二条所保护的权利;综合图6各表内容指出这部法律文献的作用及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2中“某文献”的名称及其所起到的作用,并分析其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法律文献的主要内容,并列举两例相关史实说明该法律制定的理由。(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史料价值的认识。 -
2、2025年受观众热捧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许多细节,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例如,无量仙翁进入神秘监狱时,通过面部识别解锁大门,展现了科技与神话的结合。这种“结合”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A、生物工程技术 B、电子计算机技术 C、原子能技术 D、航天技术
-
3、下图是《人民日报》发表的漫画《贸易保护主义》,该漫画( )A、表达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表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讽刺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 D、凸显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
4、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下表历史事件所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部分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
英国爆发“光荣革命”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04年
拿破仑帝国建立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资本主义制度的分化重构 D、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 -
5、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科研人员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勇攀高峰。在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方面做出贡献的是( )A、华罗庚 B、袁隆平 C、邓稼先 D、屠呦呦
-
6、农民自古以来就渴望成为土地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下列举措中,消灭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主人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7、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主观评述的是( )A、南昌起义中周恩来等人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B、秋收起义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8、《孙中山自述》中记载:“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材料中的“民国”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中央集权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
9、边疆稳则国家安。为强化边疆管理,图中①处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明朝形势图(1433年)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奴儿干都司 -
10、“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向海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木质沉船,1987年被发现于广东阳江海域。目前,沉船中已出水2 000多件完整瓷器,这批瓷器具有浓郁的阿拉伯等异域风情,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这一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A、陆上丝路的路线 B、欧洲城市的兴起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航海技术的发展
-
11、广告营销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营销手段之一。下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印刷广告,该广告的出现反映出宋朝时期( )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拓片
A、政权并立 B、商业发达 C、印刷盛行 D、艺术繁荣 -
1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这样描写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这首诗反映出长安城( )A、商业贸易繁荣 B、文化教育兴盛 C、社会风气开放 D、布局严整对称
-
13、古钱币是历史的见证者。下图所示货币上精美的文字和图案共同( )A、见证欧洲历史变迁 B、反映希腊经济状况 C、解读中华王朝兴衰 D、展示工匠技艺精湛
-
14、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从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可以查阅到( )A、汉武帝设立太学 B、光武帝减轻田租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武则天创立殿试
-
15、按照西周礼制的规定,只有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八簋,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下图文物的出土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是( )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A、礼崩乐坏 B、诸侯争霸 C、大国兼并 D、制度变革 -
16、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这体现了司母戊鼎的( )A、历史价值 B、艺术价值 C、科学价值 D、商业价值
-
17、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种现象体现出( )A、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B、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C、制陶业兴起于仰韶 D、氏族成员没有贫富分化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含义
事例
(一)
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
美洲大陆的马铃薯、辣椒、番茄、玉米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
(二)
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
火车、地铁、轮船、汽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需要
(三)
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
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
在上述类型(一)(三)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至少结合两个史事,表述成文)。
示例(不能照抄示例)
选择:类型二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西方社会进步。
论述:
①在生产及生活领域,工厂制度不断完善,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所以手表和公共场所的标准钟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新物品。
②同时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基础设施也因新的工业产品的应用而不断完善,如电梯、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明,集中制冷和供暖技术的推广以及私人卫生间的普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
③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气灯、电灯相继出现、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④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地铁、汽船和飞机等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
结论:工业革命推动物质变革,更深刻地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新物品的出现让人类社会迈向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新时代。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时间
新中国海军发展情况(部分)
1953年
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
1979年后
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
2019年后
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影响三个时期新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 -
20、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1
史料2
(远古时期,“先蚕”圣母嫘祖)“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摘自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在距今6000年前的山西夏县师村遗址中,发现了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如上图),酷似家桑蚕,还发现了一定比例的桑科花粉(经实验室测试鉴定),很可能与先民们养蚕缫丝有关。
——摘编自新闻《山西师村遗址:仰韶文化石雕蚕蛹》
材料二
《夫妇并坐图》
此图出自北魏壁画墓(位于山西大同,435年),图中男女皆着窄袖交领袍衫,典型少数民族服饰。
《北魏帝王出御图》
此图出自北魏石窟(位于洛阳龙门,始开凿于493年前后),图中描述北魏帝王贵族出行,男女皆着汉人服饰。
材料三 唐人在服饰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风貌。自盛唐以来,妇女多喜爱穿着色彩更为浓艳之裙。开元初,宫人骑马戴胡帽,靓妆露面,士庶皆效仿之。天宝年间,士流之妻穿起丈夫的服装。
——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
(1)、提取材料一中两个史料能相互印证的信息。(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魏不同时期服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变化的事件。(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