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这最能说明,明代(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
2、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北方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市民阶层兴起壮大 B、活字印刷相当普及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
3、唐朝要求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A、中央集权 B、官员选拔 C、整顿吏治 D、统一文字
-
4、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制作的时间顺序表,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 )
《史记》→“蔡侯纸”→《伤寒杂病论》→《兰亭集序》→“圆周率”→《齐民要术》
A、科技文化的发展 B、书法艺术的进步 C、医学文艺的历程 D、农业技术的改进 -
5、下图是“封”的金文和“郡”的篆体字,它们可以用来研究( )
释义: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
释义:为君主管理地方
A、边疆地区治理 B、地方管理制度 C、君主专制强化 D、军事制度变革 -
6、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后记载:“成都平原的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大运河的开通
-
7、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关于改换耕作地点的记载随处可见:“甲辰卜(占卜),商(地名)受年(丰收年)”“庚子卜,雀受年”“口寅卜,万受年”。这说明商代(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C、祭祀影响农业收成 D、文化体系相对完备
-
8、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的四坝文化遗址出土了:石磨盘、石刀、石斧、石镰等,储藏有粟粒的陶罐,炭化小麦粒、大麦粒等,还有羊、猪、狗等家畜。这反映出当时( )A、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旧石器时代的群居生活 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农耕生产需要定居生活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代王朝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我心目中的_________”为题,写一则小短文。(要求:补齐横线处的文字,横线处填写一个具体朝代的名称;可以从该朝代的整体状况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任一方面进行阐述;史实正确)
-
10、理解历史离不开解读材料,这要求我们阅读材料、找准有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
执行,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图文互转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描述材料一中的任一图示。(2)、找到关键信息是读懂材料的基础。请概括材料二的核心历史信息。(3)、用已学知识链接材料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充分理解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4)、学习历史最终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
11、
历史不仅有宏大的场景,也有细微的景象。在细微中仍然可以捕捉“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中国处于时代大变革的时期,认为面对外患不能以“成法制之”。1861年冯桂芬撰写的《校邠庐抗议》力主中国应迅即采西学,制洋器。受该主张的影响,曾国藩、李鸿章迫切希望建立“制器之器”工厂,于是一方面合奏清廷,另一方面加快了建厂的步伐。1865年6月,中国第一家制器之器的工厂终于在虹口开张,后来又搬至高昌庙。这就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什么运动的产物?根据材料,概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的背景。材料二 1905年,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实行商业化经营,史称“局坞分家”。船坞选聘既熟悉造、修船的一般技术,又熟悉上海的造、修船市场行情的英国工程师毛根,授以经营管理权。毛根利用其知识与人脉资源,招揽了大量的修造船业务。民国时期,更名为江南造船所。一战期间,该所承接了美国政府4艘运输舰的订单,产生了巨大利润。由于大量盈利,船坞不断购进新机器设备,招募技术熟练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
——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
(2)根据材料,指出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商业化经营的表现。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所改名为江南造船厂,开始了辉煌的新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下,江南造船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多个“第一”,如1957年造出了新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军舰。80年代以来,江南造船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其船舶产品频频走向国际市场,为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建造了十多种类型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
——摘编自逄秀莉、瞿仁福《一个半世纪的坚守:走向深蓝的江南造船》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江南造船厂在50年代与80年代以来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4)结合所学知识,自行确定一个主题将上述材料串联起来,如“时代变迁: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江南造船厂”(要求:不得使用示例) -
12、长期以来,苏联农业问题突出。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主要是因为( )A、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与美抗衡 B、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 C、没有根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新经济政策未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13、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参与起草合约的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承认“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两位人物观点共同之处是认为《凡尔赛和约》( )A、加剧美苏对抗引发冷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使世界潜伏着战争危机 D、努力构建公平国际秩序
-
14、蒸汽机通过燃烧煤产生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天空浓烟密布,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上空尘埃明显增多,以致日照时间大幅缩短。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A、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危机 B、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C、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通过电灯改善照明条件
-
15、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社会法律的总称。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渊源,如《拿破仑法典》的编纂体例就受到《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罗马法中关于债务、契约的内容也深刻影响到《拿破仑法典》。据此可知( )A、罗马法是资产阶级法律 B、西方法制文明传承中发展 C、近代法律都照搬罗马法 D、古代与近代欧洲相差无几
-
16、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种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既有土著印第安人,又有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既有欧印混血人种,又有黑白混血人种。由此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这说明( )A、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B、美洲粮食产量持续增多 C、欧亚缺少直接交流 D、美洲人口数量迅猛增长
-
17、如图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图中欧洲大学数量的增加( )A、说明大学拥有较大自主权 B、表明大学成为学术文化中心 C、证明近代大学发源于欧洲 D、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
18、如图是一幅名为《对症下药》的漫画。画中一位“懒惰病”患者正在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出了特效药——“责任制”,即医生左手中的瓶子所盛的药物。该漫画的背景是(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C、一五计划有序推进 D、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
19、中共中央曾在一份通电中,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的这份通电最有可能发表于( )A、七七事变后 B、五四运动期间 C、淞沪会战后 D、平津战役期间
-
20、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巴黎和会暴露出的帝国主义贪婪、掠夺、扩张本性,使当时中国相当一部分先进青年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从而转向社会主义。上述文字( )A、阐述了思想转变的意义 B、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C、描绘了俄国革命的全貌 D、意在揭示帝国主义反动残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