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它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 2、【民族压迫 · 抗元英雄】他于公元1278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后就义于大都,其诗忠愤慷慨、气势豪放、情调高亢。他曾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 。
  • 3、【宋辽议和】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下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这次宋辽盟约称为“”。
  • 4、以下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提纲。“▲”处最适合的主题是

    主题:▲

    诗歌:《李白诗集》

    书法:《颜勤礼碑》

    绘画:《送子天王图》

    雕塑:敦煌莫高窟

  • 5、【巩固统治·加强交流】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以洛阳为中心,北抵 , 南至余杭郡,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 6、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读中国古代时间轴(部分),关于不同时间段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A、①是隋唐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B、②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C、③是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④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 7、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事件与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影响

    A

    黄巢起义

    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

    靖康之变

    南宋灭亡

    C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D

    白莲教起义

    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A、A B、B C、C D、D
  • 8、明清换代之际,诗人多利用诗歌来叙写个人遭遇,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康熙以后,反映在诗歌中的现实感和家国痛逐渐淡漠,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开始受到重视。据此可以推知,清朝(  )
    A、重视文学形式创新 B、文字狱影响文化发展 C、经济繁荣对文教发展 D、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 9、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朝代

    隋唐

    宋元

    总产量(亿斤)

    1 305.83

    1 749.45

    2 385.88

    3 122.32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

    1 450.92

    1 457.87

    1 192.94

    780

    A、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B、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C、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10、《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记录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马可·波罗东游沿途见闻的著作。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这本书里的是(  )
    A、观看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B、目睹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 C、拜见了扬州地方的布政使司 D、见到了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军事
  • 11、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下列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

    李嵩《货郎图》(局部)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元朝至元宝钞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宋元海外贸易的发展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宋元商业贸易的繁荣
  • 12、为纪念岳飞,我国在许多地方都修筑了岳王庙,规模较大的有安阳汤阴、杭州、朱仙镇、靖江、宜丰等地的岳王庙。以下四副对联中,适合贴在岳王庙前的是(  )
    A、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东渡传文化,西行取真经 D、诗魂系采石不散,傲骨同仙酒未陈
  • 13、1069年,宋神宗任用此人主持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此人是(  )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张居正 D、王守仁
  • 14、《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体会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折射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秘色越器》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D、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饶歌·高昌》
  • 15、《唐宫夜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洛阳博物馆的唐三彩“七乐舞姬”。造型不同的“七乐舞姬”用婀娜多姿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由此可见,“唐三彩”(  )
    A、有助于我们了解唐朝的社会生活 B、是研究唐朝历史的唯一途径 C、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的频繁 D、在唐朝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绘制

    (1)、写出图中A的相关历史事件以及B组织的名称。
    (2)、阅读材料、选择时间轴上的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第一任总理兼任外交部部长,通过领导制定和平的外交政策、出席国际会议、开展政要交往、参观访问等形式,成功地在国际社会上展示了独立、和平的新中国形象。

    ——摘编自陈子玉、余君《论周恩来与新中国和平国家形象塑造》

    卓越外交家

    外交活动

    周恩来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主持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是著名的艺术收藏家。1950年我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后,多次邀请苏加诺总统访华。期间,周恩来赠送给苏加诺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轴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从1956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出访亚、非28国,坚决支持它们争取和维护政治、经济独立的斗争

    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中的“动物”国礼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  ①  抵达北京。他带来一件名为“和平之鸟”的瓷塑天鹅礼品。只是没想到运输途中,天鹅的第五根羽毛被弄断了。他只能设法将断裂的羽毛重新粘了回去,并向毛泽东主席表示歉意。而毛主席一语双关地表示:“这不是让你给接上了吗?”毛主席把中美关系和天鹅的羽毛都蕴含在这句话里

    材料三 新中国外交服饰,从站起来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突出中国特色,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与国际接轨,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当前阶段)进程中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以“新中装”为标志。这是中国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之后文化自信的体现,是中国走向强起来的宣示。

    ——周加李《新中国外交服饰:从不断探索到彰显文化自信》

    (1)、依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
    (2)、结合所学,将材料二①处填写完整。从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毛泽东“这不是让你给接上了吗?”这句话的理解。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的其他外交成就。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外交服饰的变化。谈谈你对上述变化的认识。
  • 18、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走上新道路】

    材料一

    【翻开新篇章】

    材料二 这是一枚特殊的纪念章:红色为底,正面用壮、汉字铸有“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1958”字样。周恩来总理在196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僮族”的“僮”是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僮”含有“仆人”的意思;而且“僮”字多音多义,可念“同”也可念“壮”,容易引起误会。他建议将“僮族”改为“壮族”,“壮”有健壮、茁壮、充满活力的意思,希望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蓬勃向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实》

    【迈进新时代】

    材料三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以上数据来自《广西日报》

    【抓住新机遇】

    材料四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向海经济”。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西考察,强调广西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人民网

    (1)、 上图是李华同学为复习“建国初期广西的发展历程”专题而制作的年代尺示意图。他认为广西是在1949年获得解放后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他的判断是否正确?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纪念章与我国实行的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关?你对这项制度有何认识?
    (3)、结合材料三的数据,概述广西对外开放的特点。
    (4)、材料四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广西考察时都提到要重点发展“向海经济”。对此,广西应该怎样做?请说说你的观点。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

    领域

    成就(部分)

    政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重工业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 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组装成功。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生产出来、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建成投产。到1965年,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原子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

    国防科技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二 照片中的人

    图1 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

    图2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图3 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

    【示例】图3 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图3见证了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摘选)

    铁人精神,是指“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

    脱贫攻坚精神,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领域,运用相关史实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建设成就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这一结论加以说明。
    (2)、照片中的人见证了历史关键的一刻,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和进步。仿照示例,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幅照片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 20、美国方面在1972年的《上海公报》中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说明美国(  )
    A、支持海峡两岸尽快统一 B、明确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C、不再插手中国台湾事务 D、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