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中,世界石油产量出现了急速增长。其原因主要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 2、地理大发现后,中国的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与此同时,原产美洲的近三十种作物被引种到中国,欧洲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天文、历法知识。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B、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 C、加速了近代海洋意识的形成 D、揭开了早期殖民掠夺的序幕
  • 3、史诗《梨俱吠陀》记载:当他们分割普鲁莎(印度神话中的原始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其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与这一神话有关的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种姓制度
  • 4、万隆会议结束不久,巴基斯坦首相阿里说:“周总理看来是诚挚地希望和平的”,“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能够合作”。下列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方针
  • 5、中华老字号企业—瑞蚨祥绸布店,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完成销售480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6、“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著名战例,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艰难险阻、突破生死绝境,以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和钢铁意志,在世界战争史上立起了一座丰碑。”与这座“丰碑”相符的口号是(     )
    A、保卫华北,保卫平津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7、“国旗已经上升到旗杆的尖顶,开始在人民首都的万里晴空迎风招展。一将永远飘扬在人民共和国的大地上。”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一现场直播见证了(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8、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过程
  • 9、“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
    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10、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关键词“天竺”、“《大唐西域记》”、“那烂陀寺”,他们研究的人物是(     )
    A、张骞 B、玄奘 C、松赞干布 D、鉴真
  • 11、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文化之路”、“瓷器之路”、“皮货之路”等。史学界中最能印证丝绸之路是(     )
    A、陆上交通要道 B、海上交通要道 C、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D、名胜古迹之路
  • 12、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济南历史沿革表(部分)。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制度是(     )

    时期

    沿革内容

    春秋战国

    属于齐国,称“泺“、“历下“等邑

    秦朝

    属济北郡

    西汉

    设置济南郡

    A、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世袭制 C、分封制、行省制 D、行省制、郡县制
  • 13、2023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河姆渡遗址发掘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重现7000多年的“江南水乡”,下列最有可能出现在展览会上的是(     )

    A 打制石器

    B 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C 刻有文字的甲骨

    D 青铜面具

    A、A B、B C、C D、D
  • 14、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篇:机器时代的成就

    材料一 (1851年5月5日,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参加博览会开幕式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日记中写到)“……那无数挥舞着的手掌,鲜花,雕像,以及挤满人群的走廊,进入大殿后嘹亮的号声,此种感觉实在毕生难忘,我感到无比激动……放眼所见……是那么的神奇——多么浩大、多么辉煌、多么震撼人心。”

    ——摘编自吴倩:《中日两国参与和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观众可能在博览会的英国展位上看到的展品,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英国能成为这届博览会举办国的主要原因。

    第二篇:纪念与展望

    材料二

    时间

    名称

    主题

    网红展品

    1876年

    美国费城世博会

    百年庆典、显示科技领先、经济强国的地位

    自由女神像举火炬的右手被单独在费城世博会展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美国费城世博会写一个推介词。

    第三篇:工业革命的腾飞

    材料三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① 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3)指出材料三中①处的工业革命名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第四篇:和谐与发展

    材料四 2023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从高端装备制造到新能源汽车,从先进医疗器械到创新药物……前5届进博会共有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约2000项;通过进博会肯尼亚群食牛油果进入中国市场,成千上万的当地种植户受益,一条阿富汗羊毛地毯在中国销售,四五个地毯编织工人家庭增收;摩洛哥的铜质手工艺摆件、智利的马普切部落银制装饰品等精美国礼纷纷亮相,进博会生动描绘着美美与共的画卷。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世界经济领域反映出的发展趋势。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了多次博览会,如上海世界博览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从国家实力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 15、

    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某中学以“起源·交流·互鉴”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文明起源】

    文明古国

    发源地

    出现奴隶制国家的时间

    文明成就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500年

    金字塔、象形文字等

    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3500年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

    约公元前2300年

    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等

    古代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约公元前2070年

    青铜器、甲骨文等

    (1)根据任务一表格内容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并概括以上文明起源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选择表格中的一项文明成就,阐述其对历史价值。

    【任务二 文明交流】

                 

    (2)根据任务二两幅图片,分别分析这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历史意义。比较这两个史实,指出古代中外文明交流方式的区别。

    【任务三 文明互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优秀文化中“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爱人”“扶贫济困”“与人为善”等理念,阐释了中国的天下观、发展观、文明观、和平观,可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通。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仁者爱人”出自的中国古代学派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史实。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我们应如何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16、文献阅读是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生阅读文献《魏晋南北朝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时对当时水稻撒播的时间有所疑惑,她用以查证的书籍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资治通鉴》 D、《史记》
  • 17、下面为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其中①应为(     )

    A、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 18、大国领导人的书信往来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国际局势,阅读下列领导人之间的书信文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给苏俄领导人的信中表达了对苏俄这一行动的关注,并提及美国对欧洲和平秩序的构想,希望苏俄能够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遵循某些“民主原则”。

    ——摘编自世界史教材

    材料二:“总统先生:总统阁下,对于您有关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无息贷款用以支付武器和原材料供应的决定,苏联政府不胜感激,并将其视为您在与共同敌人、血腥的希特勒主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对苏联的最大支持。”

    ——斯大林致罗斯福的信函1941年11月4日发

    材料三: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通过书信进行紧张的谈判与沟通。肯尼迪在信中要求苏联撤回在古巴部署的导弹,赫鲁晓夫也回信表明立场,最终双方通过书信往来达成妥协,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此后,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有书信交流,推动了美苏缓和以及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等进程。

    ——摘选自美苏领导人之间的书信

    (1)、结合材料一,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对一战的进程有何影响?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及的“民主原则”反映了当时美国怎样的对外政策意图?
    (2)、根据材料二的信件内容,结合所学分析,为何美国会提供“无息贷款”给苏联?为何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却又遭到了苏联的拒绝?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书信谈判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国际关系特点?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的书信交流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从大国领导人的书信往来中,你能得出20世纪以来世界外交和格局演变的哪些认识?
  • 19、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发挥创造力。在市场供求的实际问题面前,技术发明不断产生……建立以机器或以机器协作为基础的工厂,具有强大的生产率优势……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场手工业发展为大机器生产,并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推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答两点即可)指出英国“工业国”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有何创新之处。有人说“新政与其说是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政治上的成功”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根据材料二、三,请归纳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关系。综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 20、工业革命浪潮下,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女性角色也在不断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不包括爱尔兰)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达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各纺织部门更是妇女的天下,1839年棉纺织工厂里女工占总数的56.4%,毛纺织工厂女工占69.5%,丝织工厂女工和麻纺织工厂女工都占70.5%。

    ——赵晓兰《论英国工业革命对女工的影响》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杰出女性代表


    玛丽·居里

    波兰裔法国科学家,发现了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获得两次诺贝尔奖

    海伦·凯勒

    现代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价。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

    莉泽·迈特纳

    原子物理学家。对核裂变的发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扩展了放射性的本质的认识。

    苏珊·安东尼

    长期致力于为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最终也促使美国女性在1920年获得了选举权。


    伊迪斯·卡维尔

    英国护士,因平等地救治交战各国的伤兵而文明,成为了人道主义的象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女性与工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鲜明,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