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下图)经研究发现,该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黑夫兄弟问候和关切家人。还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
(2)材料二木牍家书中“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内容与哪场改革的什么措施有关?并分析该改革的影响。材料三 周朝和秦朝相关制度对比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王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①
②
(3)请你完善材料三中①②处内容,并写出辅助“皇帝”监察百官的官职名称。(4)据以上材料分析史前时期、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制度不断变化的共同目的。 -
2、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动力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依水而居——见证文明起源】
材料一

(1)结合所学回答,居住在图一建筑物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哪一流域?写出居住在图二房屋中的原始居民名称,他们的居住地是哪一文化的重要遗址?
【为民治水——传承中华文明】
材料二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自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大禹治水”的经验体现了春秋时期哪一代表人物的主张?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三 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摘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3)据材料三,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该水利工程的修建时间,并指出该工程的特点。
【水动秦基——感悟王朝兴衰】
材料四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镝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4)结合所学概括材料四所述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从感悟王朝兴衰的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
3、下表为不同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可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
出处
评价
秦代《会稽刻石》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汉代《过秦论》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
近代《战国史》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秦始皇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A、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喜好 B、受时代背景和立场的影响 C、只需考虑人物的阶级属性 D、无法形成科学客观的定论 -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B、《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C、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D、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5、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
6、名医扁鹊常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疾病,他生活的时期应该是(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
7、兵家是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它的创始人是( )A、墨子 B、孙武 C、孙膑 D、庄子
-
8、《三字经》中这样描述: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七雄”中地处最北边的是( )A、齐 B、楚 C、秦 D、燕
-
9、热门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商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商纣王、周武王、姜子牙等人物的故事。为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
10、某校七年级开展“历史人物主题学习”,1班的研究对象是“大禹”,下面四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正确的是( )A、第1组: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第2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C、第3组: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世袭上位 D、第4组:自称“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
11、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下关键词,请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章节标题( )
图片:北京人复原头像
地图: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相关史事:彩陶文化与炎黄部落
A、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B、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C、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12、从距今4300年前起,陶寺先民创造出灿烂文明城市、宫城与宫殿、王墓、观象台,宣示王权的礼器、铜器等,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都出现在了晋南大地。对陶寺遗址解读正确的是( )A、位于西辽河流域 B、处于旧石器时代阶段 C、处于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D、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
-
13、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没有出现社会阶级分化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已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
14、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时,意思是“中国”。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某个地方的原始居民就已懂得烧制陶器。这里的“某个地方”可能是( )A、元谋县 B、郧县 C、北京 D、河姆渡村
-
15、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央,其基座四周刻有十幅巨型浮雕,概括地表现了近代百年中不懈斗争的历史。观察下面四幅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完成相关问题。

金田起义

五四运动

虎门销烟

武昌起义
(1)、按时间顺序正确排列四幅浮雕。(2)、结合这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史实,自拟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起,上海地区出现租界,行政范围已不隶属上海地方政府,后中英双方根据《A》《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宣布上海开埠,并规定上海县城北面洋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黄浦江以西的地区划为英租界……
(1)材料一中的A处条约名称是什么?道光二十三年,中国的司法主权是怎样被英国破坏的?
材料二

(2)上海见证了中华民族由屈辱到反抗的历史进程,上图的两处企业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件重大事件的产物?以此事件开始及之后的中国近代化探索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

(3)在上海,无产阶级在哪一运动中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力量?这一运动和图例发生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请你任选角度,谈谈有何启示?
-
1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图年代尺
(1)材料一中的年代尺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沉沦,观察年代尺中的内容示例,请你将①②两处内容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2)哪一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结合所学,为什么说这一条约使近代中国沉沦“谷底”?材料二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924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的挽联
(3)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还有哪些“未竟之功”?(4)在近代中国沉沦、反抗、探索、斗争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了许多或平凡或伟大的人,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民族之魂。请你结合所学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
18、20世纪初期,一位历史人物因为创办《青年杂志》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该历史人物( )A、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B、发表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新文化运动中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 D、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
1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D、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20、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12—1921年的时间轴。该时期我国革命历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 )
A、从专制走向民主 B、革命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的改变 C、从分裂走向统一 D、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