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传承文明、吸纳文明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我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亚洲文明?

    材料二       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一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格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这句话?

    材料三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遍远的中国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中国文明的火药已被……转变为战争武器,至此才第一次为西方所知。培根认为,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西方掌握后,欧洲的文化和社会随之改变了。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3)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引起欧洲社会变化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 2、13世纪在西欧出现了这一现象,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生产工具,工人在固定地点进行劳动。该现象说明(     )
    A、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B、集中的手工工场出现 C、工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早期大学兴起
  • 3、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词语。这些词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     )
    A、耶稣;基督教 B、乔达摩·悉达多;佛教 C、穆罕默德;道教 D、张道陵;伊斯兰教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官僚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求强”“求富”的运动,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是近代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变革。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之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塔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功,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予特赏以昭激励。”

    ——人民网资料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光绪帝为实现“国家富强”采取的措施(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3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2周年,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7周年。缅怀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1912年2月孙中山说:“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材料三: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虔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回答,辛亥革命中辛亥年是指哪一年?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哪里打响的?
    (2)、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是什么意思?
    (4)、结合材料三指出这场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天,来自欧洲的两个强盗来到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二:清末有人画了一幅《时局图》,有人为这幅图题词:“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材料三: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1)、材料一的情景出现在哪一场战争中?材料二的情况出现在哪一场战争后?
    (2)、材料三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这次战争对中华民族造成什么危害?
    (3)、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有三个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学习内容

    (1)

    西方政治制度

    西方思想文化

    表现

    洋务运动

    (2)

    辛亥革命

    (3)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派别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先进的知识分子

    主张/口号

    (4)

    变法图强

    民主共和

    (5)

    特点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 7、“它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实现这一成果的指导思想是(     )
    A、自强求富 B、改良主义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 8、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①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②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③司法独立

    ④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部分国民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9、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上述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树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D、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 10、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 11、庚子年(1900年),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时序中,旧式小农发起的一场爱国反帝的狂飙让帝国主义惊叹:“中国尚含有无限勃勃生气”。这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马神甫事件 B、抗击华尔洋枪队 C、金田起义 D、义和团运动
  • 1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公车上书
  • 13、这是洪仁玕为洪秀全提供的治国方略,全篇构划了一幅具有太平天国特色的英美式基督教国家的社会治理蓝图。这使得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史面相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治国方略”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变法通议》 C、《警示钟》 D、《资政新篇》
  • 14、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19世纪,人类开始人工合成对自己有用的化学产品;

    ▷20世纪,合成的化学制品如杀虫剂、肥料、人工橡胶和合成纺织品等被广泛使用;

    ▷20世纪80年代,人类认识到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的氯氟烃(CFCs)正在散发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

    ▷1987年,联合国支持的一项协定敦促全球逐渐停止使用CFCs,之后,人类找到了它们的替代物,全球CFCs的生产几乎下降到零;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首脑会议,发表了代表人类共识的世界宣言。

    ——摘编自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富有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了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牛顿的科学成就带来的社会影响。
    (3)、综合两则材料,总结自然科学发展和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17世纪英国大事记(部分)

    1215年

    英格兰颁布《大宪章》

    13世纪末

    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

    1603年

    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1640年

    议会重开,议员们抨击国王专权

    1642年

    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1649年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宣布

    为共和国

    1653年

    克伦威尔独揽大权

    1685年

    恢复专制制度

    1688年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   

    1689年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英国新制度的基础。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内阁原是指国王主持的议决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内阁会议转而由内阁大臣主持,称“首相”。后来首相由在下议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成为政府首脑,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必须对议会负责……19世纪的议会改革,扩大了人民的一部分民主权利。随着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和完善,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1)、请写出材料一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事件名称,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动英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后,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了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社会确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概括转型的过程有何特点?
  • 17、17世纪中叶以后,来自亚洲的茶叶和美洲的蔗糖完类邂逅,英式下午茶逐渐成为风行欧洲的生活习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英式下午茶的原料产地。(填写字母代码)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式下午茶能够风行欧洲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如何看待近代英式下午茶的风行?
  •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埃及出土的距今2100多年的托勒密五世石碑,上面文字记载了托勒密五世及其妻子希望通过这块石碑献上他们对神牛的崇拜

    《汉谟拉比法典》局部

    材料二   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在欧洲中古世纪,阿拉伯语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中的文字分别是什么文字?
    (2)、材料二中阿拉伯语的发展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什么特征?
    (3)、综上所述,文字和语言对人类文明有何作用?
  • 19、某历史杂志世界近代史专栏展示了下列内容,据此推断专栏的标题是(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

    《物种起源》手稿

    《战争与和平》封面

    绘画《向日葵》

    A、近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B、多彩的近代艺术宝库 C、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D、生物科学的重大突破
  • 20、电炉取代煤炉或气炉,机械电冰箱取代冰盒;电动洗衣机、电熨斗、真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庭劳动。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C、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 D、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上一页 144 145 146 147 1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