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步练习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4)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3)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四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016-2017年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敦煌文化的创新性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多元性
-
2、下表是某同学在笔记上记录的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据此对这两个朝代阶段特征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在西藏设驻藏大臣
A、盛世繁华与危机四伏 B、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C、闭关锁国与危机深重 D、帝国统一与中央集权 -
3、“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A、造纸术的改进 B、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C、甲骨文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
4、学习历史要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是指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现象或存在的客观状态,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因果、意义或影响的分析与阐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元谋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C、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 D、南宋与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
5、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历朝特别注重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朝开创世袭制,家天下变公天下 B、西周实行分封制,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汉文帝确立察举制,选拔优秀人才
-
6、下图是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出土的商朝皿方罍,现藏于湖南博物院,被誉为“方罍之王”。该文物的出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A、青铜铸造工艺 B、制陶技术 C、铁器铸造工艺 D、制瓷技术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完成于何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失误?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3)、材料三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该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策?“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哪项改革?(4)、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
8、材料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好》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21世纪),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三:1953年﹣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值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四: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1978年
3588
3010
4237
1397
1990年
17400
14300
23851
7662
年增长率
8.7%
8.4%
12%
6.1%
——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亿元)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在哪一年、什么事件?党的哪次会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三位领导人?(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53年-1957年我国工业和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各两个。(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
9、“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欢天喜地】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惊天动地】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改天换地】材料三:如表为某村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47
355
0
4
0
7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时间+事件)?(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3)、据材料三指出1953年该村农户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列归纳最恰当的是 ____ 。A、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 B、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C、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
10、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思想的传播】
材料一:如表所示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邹容《革命军》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思想的实践】
材料二:
人物资料卡1:A ____ ,湖南长沙人。
主要事迹:
(1)参与组建华兴会和中国同盟会
(2)领导黄花岗起义
人物资料卡2:B ____ ,出生于江苏淮安。
主要事迹:(1)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
【新思想的发展】
材料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8﹣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邹容发表《革命军》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旨在宣传哪一救国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A、B两位历史人物是谁?他们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阶级的救国探索?(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新思想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认识。 -
11、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逝世。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这一思想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
12、小华同学要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标题如图所示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
13、他是湖南人,他助人为乐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他的名字在中国已经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他的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曾为他题词,他是( )A、杨利伟 B、邱少云 C、雷锋 D、屠呦呦
-
14、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开始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B、1862年,太平军与湘军在天京附近激战40多天 C、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D、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
15、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一五计划”获得巨大成功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加速 C、合作化运动促进生产力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
16、如图展示的成就是( )A、开国大典 B、一五计划 C、改革开放 D、公私合营
-
17、在香山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两个1949年10月1日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如图)。悬挂它们是为了( )A、缅怀抗日战争的先烈 B、宣传政协会议的召开 C、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激励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
-
18、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应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抗争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一 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 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化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 “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 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
(1)、材料一认为“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请列举19世纪的一例侵华史实并加以说明。根据材料概括“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①③处依次补充完整。试从中国发展的角度归纳一个主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日本奈良的鉴真像
图2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根据上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0字左右。)
-
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要内涵
主要学派
主要代表
主要思想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a.“▲”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法家
b.▲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材料二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自由报考),公开竞选……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摘编自钱移《国史大纲》
材料三
(1)、写出材料一中a、b两处应填内容。各家学派各陈其说,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2)、材料二中“此制”指什么?据材料二概括其蕴含了哪些选拔人才的智慧?(3)、参照图一示例,在图二、图三中任选一例阐释其文化价值。【示例】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体现出商朝时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