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陈独秀、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B、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 C、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 D、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 2、以下是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为主题绘制的时间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时间轴中任选两例史事,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主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轨迹完全超出了各国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预料。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局势却变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战争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材料二   从表面看来,尽管一战后欧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发达的欧洲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这场战争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并在实际上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实际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发展的趋势。美国的参战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战争还使欧洲人第一次深深地怀疑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使欧洲形成了更为广泛而普遍的厌战、恐战的社会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深刻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深刻的。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英国商人、发明家及制造商为降低劳动成本,促成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纺织工具的发明。1780年后的20年中,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近200倍,至1815年,凭借这些出口,英国几乎在全球棉纱和棉布贸易中击败其他世界竞争对手。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史》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个

    工人数量/个

    产值/千卢布

    1860 年

    99

    11600

    7954

    1879 年

    287

    42000

    51937

    ——摘编自《俄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列宁对俄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领导。列宁还看到,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国际范围来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互相厮杀,削弱了彼此的力量,使得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陈之骅《纪念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 5、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看完《物种起源》后,马上给作者写信说:“如果是必须的话,我准备接受火刑,也要支持你的理论。”该“作者”是(     )
    A、牛顿 B、巴尔扎克 C、法拉第 D、达尔文
  • 6、下列交通运输工具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创造的有(     )

    ①火车       ②汽车       ③汽船       ④飞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有人说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大多只是“道具”,因为许多事情已由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决定了。这说明巴黎和会(     )
    A、被大国所操纵 B、体现平等协商 C、复苏德国经济 D、维护世界和平
  • 8、1921年春,苏俄出现了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引发叛乱。为了解决危机,苏俄调整了经济措施。这个措施是(     )
    A、进行了二月革命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领导了十月革命 D、实施新经济政策
  • 9、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两国军队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是(     )
    A、萨拉托加 B、萨拉热窝 C、凡尔登 D、索姆河
  • 10、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本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经济的需要 B、民主化进程加快 C、人权意识的增长 D、科学事业的进步
  •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巨大变革,其中生产组织形式的飞跃表现在(     )
    A、工厂制度到垄断组织 B、轻工业到重工业 C、蒸汽化到电气化 D、无产阶级到资产阶级
  • 12、下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衰亡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C、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D、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 13、在1861年之前,the·United·States通常被用作复数名词。在1865年之后,the·United·States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这一变化意在说明南北战争(     )
    A、推进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解决了社会的矛盾 D、减少了联邦的数量
  • 14、如果将“章西女王”“玻利瓦尔”这两个英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的共同点是(     )
    A、带领国家赢得了独立 B、都发起了资产阶级革命 C、都领导了反殖民斗争 D、都使国家内部获得统一
  • 15、导致下图中所示煤产量占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珍妮机的发明与使用 C、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 D、汽车的发明与使用
  • 16、在16世纪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称书写的日记或日志逐渐增多。这些日记或日志主要记载家庭和个人情况,唤醒了民众的自我意识。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涨 B、受到了文艺复兴影响 C、提高了民众文化素养 D、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
  • 17、汉字传入日本后,在9世纪,日本人借用汉字创制本国文字,发明了书写日语的方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假名,以此记录本国语言,并排列成五十音图。该材料主要表明(     )
    A、中日两国交往极为频繁 B、中国文明发展领先日本 C、日本文字深受中国影响 D、日本善于模仿他国文明
  • 18、据说印度贵族婚宴上招待客人时,因为居上位者很忌讳接触较低阶层碰过的器皿,用香蕉叶当餐盘,这是印度菜香蕉叶饭(如图)的由来。这个习俗适合用来说明(     )

    A、佛教影响人的生活 B、印度的环保意识 C、印度的种族歧视 D、种姓制度的影响
  • 19、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   隋朝已恢复汉朝在竞争性统考的基础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完全形成后,由在一连串复杂的仪式中举行的一系列考试组成……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提取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2)、材料二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应的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施的哪一举措?“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具体指西汉初年的哪一举措?
    (3)、材料三中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有效的行政管理”这句话?
  • 20、“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李希霍芬于 1877年提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张骞通西域后,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

    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

    ②凿井、冶铁等技术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有何特点?材料中的“罗马”在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古罗马文明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来保障丝路的畅通?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各一例)
    (3)、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综上,请谈谈你所理解的“丝路精神”?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