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步练习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4)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3)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四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016-2017年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在新时代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前提,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礼德文化治国理政】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以一切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科技发展启智筑梦】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诸子百家不同学派中汲取哪些治国理政的理念?(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的是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其技术改进是谁的贡献?这一技术后来外传到西方,对欧洲社会的哪一重大事件产生了重要影响?图二为莫高窟壁画的线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方面有何工具创新?(3)、综上,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都江堰示意图 图二 商鞅舌战旧势力图
图三 北魏帝王出御图 图四 1998-27《灵渠》特种邮票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一至图四所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或现象,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选的两个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0字左右)
-
3、下表是唐朝全国人口统计(单位:万人),请指出755——760年间,人口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代
649年
726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人口数
1900
4141
5291
1690
1576
A、唐朝后期外重内轻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
4、日本《续日本纪》记载:“(日本)遣唐使……实欲观唐国之风俗,采其制度文物,以裨益我朝。”此史实可用于研究( )A、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日本大化改新 B、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C、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日本大化改新 D、唐朝的兼容并蓄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
5、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500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关于其前身隋朝大运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直接连接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 B、经由大运河可直达长安 C、北达余杭,南至涿郡 D、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6、“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 )A、创制《大明历》 B、制造指南车 C、制造千里船 D、圆周率精确至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
7、一位生活在421年的建康人,处于下列哪一政权的管辖下( )A、南朝的宋 B、东晋 C、前秦 D、东吴
-
8、学校社团活动,历史社团设计了几幕生动的情景剧,下列剧情设计,人物与时空匹配的是( )A、陈胜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来号召大家 B、董仲舒用蔡侯纸上书汉武帝 C、司马懿以“五禽戏”强身健体 D、刘邦到洛阳白马寺上香祈福
-
9、《后汉书·宦者列传》:“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皇帝大多年幼 B、皇权至上的观念遭到破坏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
10、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直接反映了他们主张( )A、戒奢从俭 B、以农为本 C、休养生息 D、减轻农民负担
-
11、“篝火狐鸣”“鱼腹丹书”“揭竿而起”“斩木为兵”,这些典故或成语,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秦灭六国 D、蒙恬北击匈奴
-
12、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是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A、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铁制工具、牛耕的使用 C、等级观念的逐步废除 D、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
13、小郡在复习某一主题内容时,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他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A、亚非早期文明 B、西方早期文明 C、文字发展史 D、石刻艺术研究
-
14、现象级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故事主要来源于《封神演义》,以纣王无道、伐纣建周为历史背景。下列有关这段历史正确的表述有( )A、盘庚迁都导致商朝的灭亡 B、公元前11 世纪晚期,周朝建立 C、周朝定都于洛邑 D、成语“酒池肉林”的典故出自这一时期
-
1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是华夏民族( )A、由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B、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结果 C、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 D、地位高于其他民族
-
16、下列遗址所出土的实物证据共同反映了A、水稻的广泛种植 B、制陶工艺的精美 C、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D、先民们的定居生活
-
17、暑假学校研学活动,组织大家到下图所示的“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参观。同学们将了解到此地( )A、先民们正处于磨制石器的时代 B、先民们都已学会人工取火 C、有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D、先民过集体生活,逐渐出现贫富分化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1)材料一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一张“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示意图,请你参与进来,完成该图的填充。材料二 1945年后,经济冲突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抵触是一致的……然而意识形态上的相互猜忌,确使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转为情感上的不合,双方都逐渐相信对方企图摧毁自己的一切生活方式,包围与颠覆——这对孪生妖孽,在双方似乎能证实自己的假设不是虚假时,便真正成了一种存在的实体了。
——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美苏之间“利益冲突转为情感上的不合”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是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应对“美苏之间不合”的?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图1、图2是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历史见证,请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常言道:“物极必反”。一些重大的灾难往往成为时局转换的契机。甲午中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起点。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
——摘编自鲁恒红《浅析甲午中日战争》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甲午战后“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为实现救亡图存,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
唐朝
政治
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经济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诗人·皮日休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和唐朝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举措(或出现的史实)。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救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措施,并举出唐朝的一个事例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