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步练习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4)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3)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四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016-2017年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成功像
注:开辟荆捧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清朝台湾府城
达赖、班禅金印
驻藏大臣令牌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阅读上述表格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列宁说:“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1921年春,列宁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颁布苏联新宪法
-
3、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民听了高兴,世界人民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是( )A、重庆谈判 B、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
4、如图为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因是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而得名。后根据条约规定改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其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同时享有驻兵特权。东交民巷这一变化依据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5、我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C、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D、明朝,李时珍编写了《伤寒杂病论》
-
6、“小钱币,大历史”。下图的出现可以印证北宋时期( )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民族政权的并立 D、造纸术的发明 -
7、(唐) 杜佑《通典》记载: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
8、2023年12月15日,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之孙)之墓首次开放。他的墓中发现大量简牍海昏简本《论语》,并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画像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实行( )A、推恩令 B、尊崇儒术 C、盐铁官营 D、北击匈奴
-
9、下图为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有一卷《编年记》,记载了一个名叫“喜”的秦国基层官吏的生平大事。这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
十三年,从军。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廿二年,攻魏粱[梁]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战争 B、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C、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过程 D、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
10、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
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大国崛起》
材料二 马克思说:“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材料三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和原料……英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9世纪中叶伦敦一家报纸报称:“泰晤士河在工业革命前水清鱼多,是水禽栖息和豪门宴饮的理想场所,是英国人的生命之河。但在工业革命之后,该河的水质迅速恶化,病菌滋生,鱼类几乎绝迹。河水的污染还使伦敦奇臭难耐。”
(1)、从材料一、二、三得出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2)、从材料四可以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结果有哪些?(3)、从以上材料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给我们什么启示? -
12、“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的社会秩序以及人民的思想都被牢牢控制在专制政权和天主教会的手里。与之相对的是,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他们想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冲破桎梏和枷锁……一场在人类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和文化革命爆发了。这一革命运动从思想和理论上为之后的大革命做好了准备。在这场革命中,法国的社会面貌被彻底改变了。
——摘编自【英】乔治·威尔斯、【美】卡尔顿·海斯(全国通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思想和文化革命”、“大革命”分别是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是谁?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13、海上探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拓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7月,在由中国郑和研究会主办的“和平、交流、发展——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船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摘自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摘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材料三 它(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上海人民版社1999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发现”美洲的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ABCD四条航线中,选出符合这一表述的航线。(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
14、“一位日本学者评价《教育敕语》说:它明确地揭示了日本战前教育的本质,即这种教育不是以人为本、以“人格的完成”为基础来建设民主和平的国家,而是以赋予神权的天皇的名义,使国民服从天皇,以维持和强化天皇制的国体,建立绝对服从和灭私奉公的国家意识形态。这样,国家对教育权的控制就成为必然。”对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评价,不符合材料的是( )A、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 B、偏离了“文明开化”的初衷 C、为天皇极权制和国家主义所扭曲 D、成为灌输极端民族主义的工具。
-
15、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这一措施是指( )A、废奴运动的开展 B、《宅地法》的颁布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 D、南北内战的结束
-
16、“开启了俄国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指( )A、彼得一世改革 B、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克里木半岛战争
-
17、“(他)先后领导军队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中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和玻利维亚,并促进民主意识形态在这些国家的发展”。他是指( )A、圣马丁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卡德纳斯
-
18、《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材料主要表明阿拉伯( )A、帝国横跨亚非 B、文化兼容并蓄 C、沟通东西商贸 D、文明独具特色
-
19、如表是对古代日本发展历史的归纳,其中的空白表格处对应的事件是A、派遣遣唐使 B、大化改新 C、建立庄园 D、武士集团兴起
-
20、新冠疫情向,某同学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搜索到如下三描图片由此判断他正在学习(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