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步练习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4)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3)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四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016-2017年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隋炀帝时,①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②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在全国范围营造读书风气。
考试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有两股对仗文字,称之为③。
材料二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明朝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文中提出了“天民说”,认为皇帝必须爱护人民,否则就是违背天意。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明朝的学校教育已经完全成为科举考试储备人才的地方。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
(1)、请将材料一中的①②③处补充完整。(2)、从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角度看,越秉忠状元卷属于哪一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科举制的特点。 -
2、民族关系发展。
材料一 唐统治集团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它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国家亦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如唐高祖之母为鲜卑化的匈奴独孤氏,皇后长孙氏亦是鲜卑人。李唐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更容易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展进步的民族观,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如匈奴、突厥等)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材料三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分析唐朝推行此民族政策的原因。(2)、在表格中补充“契丹、女真”的政权名称。结合材料及所学,说一说这些民族的政权特点。民族
政权名称
契丹
①
女真
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的影响。 -
3、康熙二十-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的请求。对以上材料中康熙帝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挫败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B、加速了闭关锁国的进程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
4、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八年
27.92
乾隆十八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3.56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
5、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革去弊讹”指玄宗完善法律
-
6、下图是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三国两晋(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7、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请指出图二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一、图二中的生产工具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制作?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3)、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
8、岗上遗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岗上墓葬中,随葬品差异很大,玉钺或石钺集中出现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这可以印证 ( )A、国家开始产生 B、农业经济发达 C、出现贫富分化 D、君主专制强化
-
9、出土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生活状况。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说明半坡居民 ( )A、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B、掌握了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 C、开始了原始商贸活动 D、具备了较高音乐修养
-
10、早在约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榫卯技术来建造房屋了。榫卯技术历经唐宋建筑的大放异彩和明清家具的经典流传,现在仍然保留在当代木结构及家具中。材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有开放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11、有学者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
12、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区 B、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 C、分布零散,彼此孤立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
13、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 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
14、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表明半坡人( )A、居住在长江流域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
15、杭州市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面图文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不能推测出 ( )
[名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有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A、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C、该文物是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的 D、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
16、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虫兽较多,深深影响着农耕时代的农耕文化。下列图片中最贴合此地农耕时代人类定居的是(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半地穴式房屋
D、窑洞
-
17、“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这首诗歌里“仓廪”中的农作物是( )A、稻米 B、玉米 C、黍米 D、粟米
-
18、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不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赞曹公孟德》
材料二 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最终“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战后,曹操看看手下的残兵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趁此机会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天下三分矣。
材料三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1)、材料一中的“做军”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的两项措施。(2)、材料二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哪次战役?这次战役与“天下三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材料中的“地利没有、人也不和”分析曹操“赤壁楼船扫地空”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你眼中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 -
19、]有人说,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要素”的是 ( )A、曹操组织军民垦荒屯田 B、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C、蜀汉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D、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
20、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齐魏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东汉末期官渡之战,袁绍军败。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 )A、地域十分广阔 B、劳动力素质高 C、地势十分平坦 D、战略位置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