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步练习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4)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3)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四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016-2017年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2、下图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填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火烧圆明园。

-
3、“有的同志害怕撤出延安后敌人破坏。毛泽东笑着说,延安不就是几座山头和一些土窑洞吗?大不了打烂一些坛坛罐罐。只要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不但可以有延安,还可以有西安、北平、上海、南京。”材料所述的背景是( )A、共产党转为战略进攻 B、国共双方决战 C、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D、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
-
4、八年级⑵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开展以“看电影·学历史”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时,收集到某电影的部分台词(如图),请你推测这部电影的名称应该是( )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
A、《辽沈战役》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平津战役》 -
5、抗战时期,“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的一户人家写下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这( )A、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B、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
6、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做“中华英雄谱”的手抄报时整理了以下图表。下表“▲”处与英雄人物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英雄人物
海龄
刘铭传
赵登禹
董存瑞
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
隆化战斗
A、红军长征 B、武汉会战 C、北平保卫战 D、三大战役 -
7、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 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甲午战败后,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
-
8、1928年1月,井冈山地区的逐川县传出这样的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一歌谣可用于研究( )A、北伐胜利进军 B、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 D、长征胜利结束
-
9、下表是“1918—1926年工人罢工统计数据”,对数据变化节点④解读恰当的是( )
A、五四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党残酷镇压 C、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 D、国民革命开展 -
10、“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材料中提到的“1919年的学生运动”是指( )A、新文化运动 B、护法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
11、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
12、“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诗中的“捷”指的是( )A、镇南关大捷 B、北伐胜利进军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大捷
-
13、近代历史上,清政府内部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也反映了边疆危机逐渐加深。这一争论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段( )
A、A B、B C、C D、D -
14、人民群众蕴藏着伟大的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1年)……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约数千人,与夷决战。
——摘编自《广东军务记》
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用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之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
——摘自[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材料三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概括这两场战争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出发往民间去”。学生领袖的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
15、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16、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是这次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
-
17、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同年,孙中山、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爆发,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
18、下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部分活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时间
活动
1921年
多次组织工人进行游行活动
1922年9月
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
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A、积极组织各地农会 B、推动各界民众觉醒 C、广泛开展民主革命 D、领导开展工人运动 -
19、1921年2月,某杂志感叹:“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这一“情景”的出现( )A、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扩大了武昌起义的影响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准备
-
20、胡适创作的现代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