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当你看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时,你应想到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元朝
  • 2、 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 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大事记(部分)

    ①15世纪后:a和早期殖民掠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b,国际贸易的规模大幅增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20世纪90年代c结束后:国际投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明显

    ⑤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摘编自《全球化时代》等

    材料二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加速自身的发展,必须跻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前提是必须具有足够的思想和精神准备,正视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以较少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益。

    ——周春明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2000年)

    材料三

    2025年4月2日,美国对欧盟、英国等贸易伙伴加征10%“最低基准关税”,对与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征收不同的、更高的“对等关税”。

    4月9日,美国宣布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的对等关税,总关税达145%。

    ——摘选自中国新闻网

    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国际格局在变,不变的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尽责、对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不懈追求。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

    ——人民网《光明之路  正义之路》

    (1)、将下列的内容放入材料一中a、b、c三处合适位置。

    冷战

    新航路的开辟

    垄断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2001年跻身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要举措,并列举当时我国所拥有的“优势”和“不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美国“加征关税”的实质以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贵州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司……永乐十二年,设置贵州按察司。

    ——《明史•职官》

    (注:三司长官均由中央任命,其中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材料二

    明朝政府在贵州民族聚居区的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土官,亦称土司。清朝在雍正时期,大量土司被裁革,在其地分别设置府、厅、州、县。

    清朝沿袭明制设贵州布政使司,并将原属湖广的镇远等六卫、原属四川的威宁府和遵义府、原属广西的红水河以北之地划归贵州。

    明朝经营贵州,以军户移民为主,多数定居在卫所及大通道沿线。清朝以民户定居为主,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汉移民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有组织地推行移民垦荒,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贵州新增开垦土地共256101亩,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明朝政府在元朝的基础上,对贵州境内的驿道加以整治,进一步把黔北、黔东、黔南、黔西南和黔西北连接起来,逐渐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并纳入全国的驿道网络。

    明朝对发展贵州教育非常重视。一方面中央官学对贵州土司子弟给予特殊照顾;另一方面,中央在贵州建立地方官学,除府、州、县学和社学外,还有专为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宣慰司学、卫学等。

    清朝随着学校教育的深入发展,贵州各地读书应试之人日益增多。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贵州教育史》等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概括该史料记述的史实。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明清时期加强贵州治理的措施。
    (3)、综上所述,谈一谈明清时期对贵州的治理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 5、 历慎思同学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篇章一  革命圣地•灯塔指引

    (1)、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打“错误”)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     )

    陕甘宁边区东边的黄河天堑是阻止日军渡河西犯的屏障

    (     )

    华北地理位置举足轻重,为兵家必争之地

    (     )

    (2)、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黄河为主题的歌曲大量出现。“黄河”成为一种符号,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是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全曲共分为序曲和八个乐章,《保卫黄河》是其中传唱最广的乐章。

    《保卫黄河》歌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再循环2遍)

    根据篇章二,仿照示例,从《保卫黄河》歌词中任选一节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示例除外)

    示例:

    歌词

    历史信息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歌词体现了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痛与怒的呐喊。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战争获取完全胜利的首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3)、根据篇章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史实并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 6、 【革命导师•开创历史】1917年二月革命后,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7、 【王权有限•王在法下】请将表格中横线处补充完整。

    时间:1689年法律文件:

    条款: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 8、 【大河流域•文明摇篮】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史明辨同学暑假研学计划从中国出发,自东向西考察四大文明古国,追寻大河流域的遗迹。他的线路将会先后经过: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流域→尼罗河流域。
  • 9、 【生死攸关•伟大转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召开的 , 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0、 【民本思想•开创治世】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史称“”。
  • 11、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会议。此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该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 12、 下列材料可用于研究(   )

    林肯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A、彼得一世改革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日本明治维新
  • 13、 历史史实是指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B、《罗马民法大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孝德天皇时期,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D、阿拉伯人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 14、 如图中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辽宁舰”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歼——20战机

    A、我国的国防建设 B、我国的外交成就 C、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D、我国的社会生活变迁
  • 15、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从而使中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带动了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材料反映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意义
  • 16、 下列____处应填写的人物分别是(   )

    1960年,____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立功受奖。他以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和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1962年,____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了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虽然身患重病,仍顽强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A、王进喜        雷锋 B、雷锋    焦裕禄 C、王进喜        焦裕禄 D、雷锋    邓稼先
  • 17、 如图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重工业、轻工业部分行业产量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18、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对相关史事进行梳理,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公车上书→武昌起义→创办《青年杂志》 B、武昌起义→创办《青年杂志》→公车上书→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公车上书→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办《青年杂志》→武昌起义 D、创办《青年杂志》→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武昌起义→公车上书
  • 19、 契丹族生活在我国辽河上游和滦河上游。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被尊为辽太祖。916年处于(   )
    A、8世纪初 B、9世纪初 C、10世纪初 D、11世纪初
  • 20、 如图中的农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据此推测图中农业工具的用途是(   )

    筒车示意图

    A、灌溉农田 B、开垦土地 C、拔秧插秧 D、开沟播种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