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历史信息。
    (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的最强大的王国是
    (4)、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2、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南北朝时期,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2)、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是
    (3)、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4)、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学者是
  • 3、 放眼身边,AI司机、AI助教、AI医生悄然出现;推理大模型有问必答;机器人健步如飞。这体现出我们正处于(   )
    A、石器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 4、 西德总理阿德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   )
    A、国际联盟 B、北约组织 C、华约组织 D、欧洲联盟
  • 5、 以下是历史学科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的词条,其中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是(   )

    ①凡尔登战役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③诺曼底登陆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 B、 C、 D、
  • 6、 在演绎“近代科学与文化”的课本剧时,有位同学说出了这样的台词:“我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是我的三大成就。”他演绎的角色是(   )
    A、牛顿 B、贝多芬 C、托尔斯泰 D、达尔文
  • 7、19世纪6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的巩固和扩展。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同年,俄国进行了(   )
    A、彼得一世改革 B、农奴制改革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 8、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拿破仑主持制定民法典 B、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法国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
  • 9、 看到“来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等提示语时,你应该想到(   )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美国独立战争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纳米比亚独立
  • 10、 下图中人物的对话能够体现出(   )

    A、神权至上思潮 B、人文主义思潮 C、理性主义思潮 D、天赋人权思潮
  • 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日本曾长期吸收中国文化,它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新经济政策 C、明治维新 D、罗斯福新政
  • 12、 他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他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是(   )
    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 13、1895年以后的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层出不穷。有人主张变法图强,有人主张革命救国,还有人主张实业救国。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是(   )
    A、奕䜣 B、严复 C、张謇 D、邹容
  • 14、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 15、1915年,下列哪位人物在上海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
    A、蔡元培 B、李大钊 C、毛泽东 D、陈独秀
  • 16、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提出三民主义 C、秋收起义爆发 D、推翻封建制度
  • 17、 下列哪一口号或纲领出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C、“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18、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这副对联讽刺的是清朝实行(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 19、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描写的是(   )
    A、耧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 20、 以下是某同学在一节历史课堂上整理的笔记。由此可知,他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   )

    1.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

    3.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A、经济重心南移 B、改革推动发展 C、国家走向统一 D、君主专制强化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跳转